当 3D 打印遇上 “自然灵感”:看材料如何化身 “抗裂小能手”

3D打印动态
2025
08/07
17:23
分享
评论
来源:EFL生物3D打印与生物制造

当前工程材料面临力学性能局限,如现有材料在抗裂性与损伤容限方面不足,而自然界中如鲍鱼壳的“砖泥结构”、竹子的梯度血管束等生物系统展现出优异的 toughening 机制,为材料设计提供了灵感。同时,3D 打印技术的兴起为构建复杂仿生结构提供了可能,但如何利用该技术将自然结构的优势与复合材料结合,解决传统材料的问题仍需探索,且 3D 打印中自发形成的 void 缺陷对性能的影响也需合理调控。   

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 Thomas James Marrow 教授、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的 Jun Yeon Hwang 教授以及韩国科学技术院的 Soon Hyung Hong 教授团队合作,受自然启发,设计了一种 hierarchical 复合结构。该结构通过 3D 打印技术构建由具有特定拓扑纹理的颗粒状 building blocks 组成的分级组装体,利用工艺诱导的界面 void 提供优先裂纹路径,结合填充的定向纤维束增强局部各向异性刚度,调控局部/全局取向、堆叠序列、特征尺寸和梯度组装等因素对裂纹容限行为的影响。相关工作以“On the crack resistance and damage tolerance of 3D-printed nature-inspired hierarchical composite architecture”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640.jpg

研究内容
1. 仿生分级复合结构示意图及颗粒内外开裂行为,通过X射线显微镜三维成像、拉伸测试和断裂韧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3D打印仿生分级复合结构的微观构造与开裂机制。结果表明,该结构通过颗粒状building blocks的定向纤维束模拟晶体取向,利用界面void引导裂纹路径,实现了裂纹偏转和能量耗散,其断裂能较单一堆叠序列提升2.4倍。      
640-1.jpg
图1. 仿生分级复合结构的颗粒取向、堆叠序列与开裂行为示意图。   

2. 局部/全局取向对裂纹扩展的影响,通过设计不同取向的六边形颗粒单元(30°、90°、150°)并构建各向异性/各向同性结构,结合X射线断层扫描和载荷-位移曲线分析,研究了取向分布对裂纹路径和断裂能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交替取向的各向同性结构可迫使裂纹多次偏转,裂纹表面积较单向结构增加1.3倍,断裂能显著提升。      
640-2.jpg
图2. 局部与全局取向设计对裂纹扩展路径及断裂性能的影响。   

3. 堆叠序列对断裂韧性的改善,通过对比ααα单一堆叠与αβγ交替堆叠序列,利用R曲线测试和三维裂纹形态分析,研究了堆叠方式对裂纹抑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αβγ交替堆叠可诱导裂纹沿“arrester方向”扩展,形成复杂分支裂纹,断裂能较ααα堆叠提升2.4倍,且表现出稳定的裂纹扩展行为。      
640-3.jpg
图3. 交替堆叠序列对裂纹扩展方向及断裂能的调控作用。   

4. 裂纹向分流器和避雷器方向扩展的对比,通过3D断层扫描和裂纹表面扩展分析,研究了ααα单一堆叠与αβγ交替堆叠序列中裂纹扩展模式的差异。结果表明,ααα堆叠中裂纹沿单一能量最优路径直线扩展,而αβγ堆叠因各层颗粒取向错位,迫使裂纹逐层改变方向,形成“阶梯状”扩展路径,伴随剪切裂纹开启和多次桥接,显著增加能量耗散。      
640-4.jpg
图4. 裂纹向分流器(ααα堆叠)和避雷器(αβγ堆叠)方向扩展的三维形态及能量耗散差异。   

5. 颗粒尺寸对断裂行为的影响,通过设计大(L)、中(M)、小(S)三种六边形颗粒尺寸,结合显微观察和力学测试,研究了颗粒尺度与裂纹偏转、桥接机制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颗粒促进裂纹偏转耗能,小颗粒通过密集界面增强裂纹桥接,其中中颗粒结构初始断裂韧性最高,而小颗粒结构表现出持续的能量耗散能力。      
640-5.jpg
图5. 颗粒尺寸梯度对裂纹扩展路径及断裂韧性的影响。   

6. 梯度微结构的刚度与韧性协同优化,通过构建粗-细(L→S)和细-粗(S→L)颗粒梯度结构,利用拉伸模量测试和J积分计算,研究了梯度分布对材料综合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S梯度结构通过粗颗粒区裂纹偏转、细颗粒区裂纹桥接实现“J型”断裂韧性曲线,而S→L梯度结构呈现“Γ型”曲线,两者均实现了刚度与韧性的协同提升。      
640-6.jpg
图6. 颗粒梯度结构的力学性能与断裂韧性协同优化。

研究结论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受自然启发的3D打印分级复合结构,其通过颗粒状单元的定向纤维束和界面空隙,实现了裂纹路径调控与能量耗散。研究表明,交替堆叠序列(αβγ)可诱导裂纹沿“ arrester方向”扩展,使断裂能较单一堆叠(ααα)提升2.4倍;颗粒尺寸梯度(粗-细或细-粗)可协同提升材料刚度与韧性,其中粗颗粒区促进裂纹偏转,细颗粒区增强裂纹桥接。工艺诱导的界面空隙并非缺陷,而是作为优先裂纹路径引导裂纹分级扩展,结合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刚度,形成了类似天然多晶材料的抗裂机制。该结构设计为复合材料的抗裂性与损伤容限优化提供了新思路,有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等需要高韧性结构的领域。

文章来源: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850-w




上一篇:VoxelMatters最新预测:2034年增材制造行业产值将达1080 亿美元
下一篇:光固化成型高缠结交联可拉伸泡沫的增材制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