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颠覆3D打印极限!室温 865MPa、耐 400℃ 铝合金诞生

3D打印动态
2025
05/21
12:01
分享
评论
来源:AM Letters

中国科学家突破 3D 打印铝合金极限,打造超高强度耐热新材料!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在《材料科学与技术》期刊发表重磅研究成果,宣布通过激光粉末床融合( LPBF ,即金属 3D 打印)技术成功制备出一种名为 Al-Fe-V-Si-Sc 的新型铝合金。该材料不仅室温下抗拉强度高达 865 兆帕,更在 400 ℃高温下仍保持优异性能,填补了传统铝合金在 200-450 ℃温区的技术空白,为航空航天及汽车工业轻量化发展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640.jpg
技术突破:微合金设计与激光打印协同发力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在 Al-Fe-V-Si 合金中添加微量钪( Sc )元素,并利用 LPBF 技术超高速冷却(达 10⁷ K/s )的特性,成功抑制了材料在打印过程中常见的热裂纹缺陷。通过优化激光功率、扫描速度等参数,团队实现了 99.9% 的致密度,攻克了高强铝合金 3D 打印易开裂的行业难题。

微观结构分析显示,材料内部形成了独特的 “非晶 / 晶体复合结构”:熔池中心因极速冷却形成非晶态带状网络,边界则分布着 Al8Fe2Si、Al10V 等多种纳米级析出相。

钪元素的加入进一步促使 Al3Sc 界面相生成,有效阻止高温下纳米颗粒的粗化,使材料兼具超高强度和热稳定性。

性能卓越:室温至高温全面领先
实验数据显示,该合金室温下抗拉强度高达 865 兆帕、硬度达 360 HV ,抗拉强度较现有 3D 打印铝合金提升约 30% ,且高温性能表现尤为突出—— 400 ℃时仍保有 450 兆帕的抗拉强度,远超传统铝合金及部分钛合金。这种多尺度相协同强化的设计思路,为未来高性能增材制造材料开发提供了新范式。

应用前景:复杂构件一体化成型
研究还展示了该合金在复杂格栅结构零件制造中的潜力。由于 LPBF 技术可实现材料-结构-性能一体化成型,该合金有望直接用于发动机耐热部件、航天器轻量化支架等关键领域,大幅降低加工成本并提升设计自由度。

目前,正进一步探索该合金的规模化制备工艺及长期热稳定性验证。此项突破不仅推动了铝合金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边界,更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提供了自主可控的材料技术储备。

主要附图
640-1.jpg
图1 (a) 高速相机捕捉的不同热输入条件下熔池堆叠图像 (b) 优化参数制备的样品三维金相图 (c) 复杂格栅结构样品的宏观形貌 (d) 平行于构建方向的样品SEM图像 (e) 熔池中心局部放大SEM图像 (f) 熔池边界局部放大SEM图像 (g) 反极图(IPF)显示沿构建方向延伸的细长柱状晶 (h) 晶界分布图 (i) 核平均取向差(KAM)图

640-2.jpg
图 2 (a) 熔池中心的 TEM 图像,显示带状相网络结构 (b) 复合结构的 EDS 元素分布图 (c) 相界面的高分辨 TEM 图像及 FFT 衍射花样 (d) 原子探针断层扫描重建的 Fe/Si 富集带 (e) 圆柱区域的元素一维浓度分布 (f) 非晶带形成机制示意图

640-3.jpg
图 3 (a) 熔池边界的 TEM 图像及析出相分布 (b-c) HADDF 图像及元素分布 (d-g) 析出相的 HRTEM 及 FFT 分析(对应 Al₈Fe₂Si、Al₁₀V、Al₆Fe、Al₃Sc相) (h) 熔池不同区域的冷却速率模拟及析出相分布示意图

640-4.jpg
图 4 (a) 熔池中心与边界的硬度分布 (b) 不同温度下的工程应力 - 应变曲线 (c) 室温抗拉强度与现有 LPBF 铝合金对比 (d) 高温抗拉强度与同类材料对比

640-5.jpg
图 5 (a,d) 300 ℃ /400 ℃拉伸测试后熔池边界的纳米析出相 (b,e) 300 ℃ /400 ℃拉伸测试后熔池中心的非晶网络 (c,f) 非晶相的高分辨 TEM 及 FFT 分析

AMLetters 点评

1. 三项关键技术突破:

非晶 / 晶体复合结构: 激光粉末床融合( LPBF )的极速冷却( 10 ⁷ K/s )使熔池中心形成非晶态网络,通过阻碍位错运动提升强度。

多尺度析出相协同强化: 熔池边界分布的Al₈Fe₂Si、Al₁₀V等纳米析出相(10-100 nm)通过奥罗万机制强化基体,而Al₃Sc 界面相抑制高温下颗粒粗化。

钪元素的晶界调控: Sc 元素细化晶粒并钉扎晶界,显著降低热裂纹敏感性。

启示: 3D 打印的非平衡加工特性成为解锁材料性能的关键,而非传统认知中的“工艺缺陷”。

2. 工程化应用的潜在挑战

尽管实验室数据亮眼,大规模应用仍需解决以下问题:

成本瓶颈: 钪( Sc )作为稀有金属,价格高昂(约 1.5 万元 / 公斤),亟需开发低成本替代方案或回收技术。

工艺稳定性: 实验室级参数(如激光功率 275 W 、扫描速度 1600 mm/s )在量产中易受粉末流动性、设备波动影响,致密度可能下降。

长期热稳定性: 400 ℃下短期强度优异,但航空发动机等场景需验证 5000 小时以上的高温耐久性,目前数据尚未覆盖。

思考:这与高温合金、碳纤维等材料的产业化路径相似 ——从实验室到工程化,往往需要跨越“最后一公里”的技术鸿沟。

3. 技术颠覆性与行业影响

设计自由度提升: LPBF 允许在零件内部定向调控非晶 / 纳米相分布,未来或实现“应力集中区强化 + 轻量化区域减薄”的一体化设计。

替代钛合金的潜力: 若该合金替代航空钛合金部件,可减重 20%-30% ,仅燃油效率提升一项,单架客机年省成本超百万美元。

国产化意义: 我国 部分高端材料 长期依赖进口, 近年来借助国内增材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领域有弯道超车之势,该材料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此项技术突破为航天、核电等领域提供了自主可控的新选项。


上一篇:从堆栈到自变:3D 到 4D 打印的奇妙进化
下一篇:南科大研究团队实现超高填料含量复合材料的3D打印制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