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联手美国大学3D打印出高纯度胚胎干细胞模块

3D打印动态
2015
11/04
21:34
分享
评论
最近,来自清华大学和美国爵硕大学的科学家联手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3D打印方法,能够制备出高度一致的胚胎干细胞“模块”。这些细胞能够通过分化转变为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类型,可以被用作“乐高积木”来构建组织结构甚至是微器官。目前,相关的研究结果已经被发表在了十一月四日的《Biofabrication》杂志上。

uniform-3d-printed-embyronic-stem-cells-building-blocks-life2 copy.jpg

本文第一作者、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孙伟解释说:“我们非常激动能做到以这样一种可控的方式来培育胚状体。长大的胚状体是均匀的和同质的,可以作为进一步组织生长的一个更好的起点。”

uniform-3d-printed-embyronic-stem-cells-building-blocks-life5.png

据中国3D打印专业媒体平台南极熊了解,这种可用来培育胚状体的网格状三维结构是研究人员使用以挤压为基础的3D打印技术生成的,不仅可在7天时间内显示细胞的活力并实现快速自我更新,而且还能保持很高的多能性。

uniform-3d-printed-embyronic-stem-cells-building-blocks-life3.jpg

孙教授解释说:“打印这些细胞的还有另外两种常见方法,分别是二维法(在一个培养皿)和“悬浮”法(通过重力材料下降,逐渐获得“石笋”状的细胞)。不过,这些方法打印的细胞没有表现出相同的细胞均匀性和同质的增殖。我认为,我们成功实现较高水平细胞增殖的原因是是创造出了一种三维微环境。它与在人体内发现的拟胚体不断增长的环境十分相似。

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技术可以被进一步开发,高通量地产生胚状体,从而为其他研究人员在组织再生上进行实验/药物筛选研究提供基本的构建块。

uniform-3d-printed-embyronic-stem-cells-building-blocks-life.jpg

本文共同作者、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助理研究员姚睿(Rui Yao)补充说:“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是研究出如何通过改变打印和结构的参数来改变胚状体的尺寸,以及如何“制造”出不同类型的细胞。

孙伟教授总结说:“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能生产出受控的非均质拟胚体。这将促进不同类型的细胞紧邻发育,为在实验室中从头制备微器官的方法做出指导。”

转自生物通


上一篇:千万别让公安知道:有人3D打印子弹并试射成功
下一篇:研究发现某些3D打印部件具有毒副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