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部署百台3C专用金属3D打印机,倍丰智能引领3C行业精密制造变革

3D打印动态
2025
09/10
17:16
分享
评论
2025年9月10日,TCT 深圳展开幕,南极熊作为战略合作媒体对本次展会进行报道。

在 2025 TCT 深圳展的新品发布区,倍丰智能王永亮以《以3D打印技术引领3C 行业精密制造变革》的技术发布会引发关注。这家拥有全产业链布局的金属 3D 打印企业,不仅带来了可量产钛合金手机中框的全套解决方案,更通过材料、设备与工艺的三重创新,展示了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颠覆性突破。南极熊结合发布会核心内容,梳理出这场技术革新的关键突破点与产业影响。


技术路线革新:SLM 成为 3C 制造主流方案

发布会上,王永亮表示,当前金属 3D 打印的主流技术为选择性激光熔化(SLM),该技术通过高功率红外激光器逐层扫描金属粉末床,实现零件的近净成形,与电子束熔化(EBM)、定向能量沉积(DED)等工艺相比,在精密制造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微信截图_20250910163825.jpg

"SLM 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正在持续迭代升级",王永亮强调。随着激光数量增加(目前主流设备已实现多激光配置)、扫描系统速率提升以及国产控制软件的成熟,金属 3D 打印长期存在的效率瓶颈已显著改善。

设备尺寸覆盖范围的扩大成为另一重要突破。倍丰智能已形成从 100mm 级小型设备到 1.5 米级大型设备的全系列产品线,其中针对 3C 行业优化的中型设备SP430,标配8个激光器,可选配16激光。单个表框打印时间低至15min,可实现单次打印 50-100 件手机中框类零件,目前已售出40余台。

微信截图_20250910165158.jpg

材料突破:1200MPa钛粉与可阳极氧化铝合金

材料创新是倍丰智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发布会上披露的技术参数显示,其自主研发的 TC4 钛粉能显著提升零件的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 —— 经测试,用该粉末打印的钛合金零件抗拉强度高达 1200MPa,断裂塑性达16.5%,完全满足高端 3C 产品的结构要求。

微信截图_20250910164757.jpg

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下降成为产业爆发的关键推手。"三年前 TC4 钛粉价格高达 1000 元 / 公斤,现在我们通过规模化生产已降至 200-300 元 / 公斤,目前年产2000吨钛粉产线在建设中,锈钢 316 粉末价格更降至数十元每公斤,使得 3D 打印在性价比上开始媲美传统工艺”,王永亮透露。

针对 3C 产品的外观需求,倍丰智能重点推出了GA520 高强铝合金。这款专为增材制造开发的材料解决了传统铝硅合金(如 AlSi10Mg)阳极氧化效果差的行业痛点,经测试可实现均匀的本色及彩色阳极氧化效果。其力学性能同样优异:抗拉强度 490-590MPa,屈服强度 470-570MPa,延伸率 10%-15%,完美平衡了结构强度与加工性能的需求。

微信截图_20250910165059.jpg

3C 行业量产实践:从航空技术到消费电子

"我们从 2022 年正式布局 3C 行业,依托的是三十多年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积累",王永亮介绍道。通过针对消费电子产品特点(轻量、精密、外观要求高)的持续创新,倍丰智能已形成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设备层面,经过五次迭代优化的 SLM 设备显著提升了激光系统稳定性和光路均匀性,特别是通过风场设计创新,使打印舱内氧含量控制在 50ppm 以下,有效避免了钛合金打印过程中的氧化问题。目前部署的 130 台 3C 专用打印设备,可实现手机中框、智能手表表壳等零件的稳定量产,2025 年投产的 2 万平米二期厂房将重点提升 3C 产品产能,预计年底设备总数将达到 200 台。

微信截图_20250910165432.jpg

工艺创新则是幕后功臣。由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吴鑫华领衔的团队,基于 30 余年金属增材制造经验,开发出针对 3C 产品的专属工艺参数包。这套包含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层厚等关键参数的工艺体系,满足消费电子的严苛质量要求。                                                                                       

实际应用案例验证了技术成熟度:苹果最新发布的Apple Watch Ultra 3 采用100% 回收再生钛金属3D打印而成;华为 Watch 4 Pro 的 TC4 钛合金表壳通过多孔结构设计提升了佩戴舒适性;荣耀折叠屏手机的铰链及轴盖则借助 3D 打印实现了传统工艺难以完成的复杂结构 —— 这些案例标志着金属增材制造已从概念走向消费电子主战场。

微信截图_20250910163716.jpg

结语:精密制造的范式转移

倍丰智能的技术突破折射出金属 3D 打印在 3C 行业的历史性跨越。当 SLM 技术实现 98% 球形度粉末量产、99.9% 的良率控制和与传统工艺可比的成本时,意味着增材制造已从 "原型制作" 阶段正式迈入 "规模量产" 新纪元。




上一篇:国内金属3D打印骨科应用崛起、可降解材料破局,但三大难点待突破
下一篇:韩国航天初创INNOSPACE与Oqton达成战略合作,共拓韩国增材制造软件市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