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arrior熊 于 2025-7-14 21:32 编辑
2025年7月14日,南极熊获悉,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利用 DNA 自组装复杂的纳米级结构,重新定义 3D 打印的极限,为未来制造比以往更快、更便宜、功能更强大的微型设备打开大门。
△相关研究论文
本研究主要负责人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的化学工程师、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功能纳米材料中心负责人奥列格·甘教授,他表示:“我们现在可以用自组装纳米组件构建复杂的三维结构,这有点像纳米版的帝国大厦。”
Gang 的实验室没有依赖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法,例如光刻技术,因为这些方法难以处理 3D 特征,而且通常需要缓慢的连续制造,而是采用了 DNA 引导的自下而上的自组装技术。这种“下一代 3D 打印”方法利用水基环境,可以快速、可持续地并行构建设备。
这项创新的核心是微小体素——机械性能稳定、基于DNA的八面体,它们像纳米级拼图碎片一样紧密贴合。Gang的团队使用一种名为MOSES(结构编码组装映射)的定制算法,可以从所需结构逆向工程这些碎片,从而像纳米CAD软件一样简化设计流程。“它会告诉你应该使用哪个DNA体素来构建一个特定的、任意定义的三维层次有序晶格,”Gang说道。
△利用DNA可编程键组装的三维分层有序纳米颗粒结构的艺术渲染图(左图)。所需结构及其光学反射特性的设计,以及具有反射特性的成型材料图像(右上图)。纳米颗粒以线状排列、在光的半波长处分离的已实现结构的电子显微镜图像(右下图)。图片来源:Oleg Gang。
每个体素还可以携带“纳米载体”(例如金纳米颗粒或感光材料),从而定制最终结构的属性,以适应光学、生物传感和神经形态计算等应用。在最近的合作中,研究团队利用这种方法创建了3D光传感器和用于光学计算的结构。组装完成后,一些设备甚至会被“矿化”:DNA支架被涂覆二氧化硅,然后经过热处理,制成耐用的无机版本。
Gang说道:“我们正在顺利建立自下而上的3D纳米制造平台。我们将其视为纳米级的‘下一代3D打印’。
通过模拟生物系统并利用DNA可预测的折叠行为,Gang团队在原子尺度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控制。他们通过先进的X射线和电子显微镜证实的自组装结构,预示着高速、环保的纳米制造技术的未来,以及其广泛的工业应用。
用 Gang 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适用于多种不同特性的材料的平台:生物、光学、电学、磁性。” 以 DNA 为基础,唯一的限制就是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