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FL生物3D打印与生物制造
在贝茨氏拟态研究中,不准确拟态的持续存在是进化生物学的关键挑战,现有理论因难以评估现存物种中不存在的表型适应性,导致适应性景观研究受限。诺丁汉大学Christopher H. Taylor教授团队与纽卡斯尔大学、剑桥大学等机构合作,利用3D打印技术,将真实昆虫(苍蝇和黄蜂)的3D图像变形生成中间表型,制作出高分辨率全彩3D打印刺激物,系统测试了鸟类(大山雀、蓝山雀)和无脊椎动物(螳螂、跳蛛、蟹蛛)对这些拟态表型的辨别能力。该研究验证了多模型假设、特征显著性及“观察者视角”假设,为探索拟态进化的适应性景观提供了新方法。相关工作以“Mapping the adaptive landscape of Batesian mimicry using 3D-printed stimuli”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通过3D扫描、摄影测量和3D打印技术,研究了从非拟态苍蝇(如Mesembrina meridiana)到黄蜂(Vespula vulgaris)的表型渐变模型(如M100到V100的中间态M50/V50)。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具有蜂窝状多孔结构的实体模型,其外观特征(如身体形状、颜色条纹、体型大小)可从“完全苍蝇样”平滑过渡到“完全黄蜂样”,且细节(如翅膀、触角)具有生物真实感。
图 1. 3D打印拟态模型的形态渐变过程与结构表征
通过野外行为观察实验,研究了野生大山雀对3D打印拟态模型的取食偏好——训练鸟类区分“奖励性苍蝇模型(M100)”和“无奖励性黄蜂模型(V100)”,并测试其对中间拟态(如75%黄蜂相似度)的攻击顺序。结果表明,大山雀能通过颜色和大小识别拟态差异,对更接近黄蜂的模型攻击率更低,且对图案和形状的敏感度低于颜色特征。
图 2. 大山雀对不同拟态精度的辨别能力实验
通过设置“单一模型(V100)”和“双模型(V100 + 另一种黄蜂A100)”的对比实验,研究了中间拟态(如A50/V50)是否因同时相似于两种模型而获得额外保护。结果表明,捕食者更关注拟态与最近模型的相似度,中间拟态未因多模型存在而提升保护效果,其保护水平仅与距单一模型的距离相关。
图 3. 多模型环境下拟态保护效应的对比实验
通过实验室行为测试,研究了雏鸡对独立变化的拟态特征(颜色、大小、形状、图案)的敏感度——训练雏鸡区分“苍蝇样特征(差)”和“黄蜂样特征(完美)”,并测量其对中间特征组合的攻击延迟。结果表明,颜色是最关键的辨别特征(颜色越接近黄蜂,攻击延迟越长),其次是大小,而形状和图案对辨别影响较小。
图 4. 雏鸡对拟态特征显著性的辨别实验
通过观察螳螂、跳蛛、蟹蛛等无脊椎动物对拟态模型的行为,研究了无脊椎动物与鸟类的辨别能力差异——测试其对不同精度拟态(如M50/V50、M25/V75)的攻击概率、躲避行为。结果表明,无脊椎动物对拟态的辨别精度显著低于鸟类:螳螂对50%黄蜂相似度的模型反应与真实黄蜂相似,而跳蛛需更高相似度才表现回避,蟹蛛对中等拟态的反应差异较小。
图 5. 无脊椎动物对拟态模型的行为反应对比
研究结论
本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生成拟态表型,系统测试了鸟类与无脊椎动物的辨别能力。结果显示,鸟类虽能通过颜色和大小等特征识别细微差异,但对图案和形状的敏感度较低;多模型中间拟态未获得额外保护。无脊椎动物(如螳螂、蟹蛛)对拟态的辨别能力显著低于鸟类,部分物种对中等拟态表型的保护反应与模型相当。研究证实,不准确拟态的持续存在并非源于选择性优势,而是不同捕食者的辨别能力差异与特征显著性(颜色>大小>形状/图案)导致的选择压力放松。本研究为解析贝茨氏拟态的适应性景观提供了新技术框架,揭示了捕食者群落结构与视觉特征优先级对拟态进化的关键影响。
文章来源: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2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