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型,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面对快速增长的产业需求,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显得尤为迫切。据行业预测,到2027年,我国增材制造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10-20万。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内高等教育体系近年来正积极布局增材制造专业(专业代码080217T),形成了从985高校到应用型本科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专业建设蓬勃发展,形成差异化培养路径
自202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设立增材制造工程本科专业以来,该专业在国内高校的发展势头迅猛。开设院校数量已从最初的1所(河南新乡学院)激增至目前的23所,覆盖了从顶尖研究型大学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广泛层次。对于有志于投身先进制造领域的学子而言,这23所院校提供了多层次的学习平台。
专业开设年份 | | | | | 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铜陵学院、蚌埠学院、文华学院、西安思源学院 | | 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南昌航空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西华大学 | |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北大学、济宁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兰州工业学院 |
在专业定位上,各高校依托自身优势学科和区域产业需求,形成了差异化的培养路径:顶尖研究型大学(如哈工大、西工大、南航等)侧重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的增材制造技术研发与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河北科大、南昌航院、山东建筑等)更注重技术应用、工艺开发及与地方产业(如汽车、模具、建筑等)的结合,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热度攀升,选才注重学科基础
增材制造专业的报考热度持续上升,招生门槛也呈现整体抬高的趋势。顶尖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通常在较高分段,而应用型本科及部分民办院校的门槛相对更具包容性。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对学生的数理基础和工程素养要求较高,许多高校(如南昌航空大学、成都工业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等)在招生时明确要求考生选考“物理+化学”科目。
实践平台支撑创新,校企协同赋能教学
增材制造是一门高度依赖实践的技术学科。先进的设备平台是保障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基础,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河北科技大学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教师深有体会:“(增材制造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制造对设计思维的束缚。它让师生在课程(如逆向工程、先进制造技术、创新方法)中敢于进行个性化创新设计,不再因传统加工困难而回避复杂异形件,真正实现了‘所想即所得’。”
在构建这些实践教学与科研平台的过程中,高校与设备厂商的紧密合作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河北科技大学自2004年起持续引入并应用三帝科技旗下隆源成型的SLS激光3D打印设备,服务于其材料成型研究和教学实践,教师反馈设备运行稳定可靠,为学科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也购置了三帝科技的工业级3D打印设备,用于教学研究及区域产业需求对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展望:多元化支持促人才供给
面对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庞大人才缺口,高校的增材制造专业建设仍需持续深化和多元化支持。除了政策引导和师资建设,设备供应商提供的先进硬件平台及配套的工艺技术支持服务,已成为支撑这一新兴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模式,将持续推动增材制造教育的创新发展,为填补行业人才缺口、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储备。
|
上一篇:CONTEXT:2025年Q1入门级3D打印机出货量突破百万,关税推动消费需求下一篇:最新采访!中山大简:聚焦材料创新,在3D打印消费级市场寻求破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