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3D打印中的激光波长选择:绿光技术的绝对优势

3D打印动态
2025
07/17
21:45
分享
评论
在现代工业中,铜作为一种关键的金属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在航空航天、电气电力、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随着金属3D打印技术的蓬勃发展,如何实现铜件的高效、高质量打印,正成为行业亟待攻克的重要难题。而这一难题的核心,正与打印过程中所使用的激光波长密切相关。
微信截图_20250717212049.png

铜对不同波长激光的吸收差异
金属材料对不同波长的激光有着明显不同的吸收表现,一般来说,激光波长越短金属对其吸收率越高。实测数据显示,在室温条件下,铜对近红外光(波长范围1020-1080nm)的吸收率不到5%,而对绿光(波长范围515-535nm)可达40%左右,对蓝光(波长范围440-460nm)的吸收率则能达到50%。这意味着,相比近红外光,使用波长更短的绿光或蓝光,可以显著提升铜的能量吸收效率,使其更容易被加热和熔融,从而为高质量的3D打印提供了可能。

微信截图_20250717212107.png
△图1、各种金属材料在不同波长激光下的吸收率(%)(资料来源:公大激光)

近红外激光:成熟技术背后的隐忧
当前,市场上的金属3D打印机大多采用近红外光作为主要光源。近红外激光器技术成熟、输出功率高,且成本相对可控,这些优势使其在金属3D打印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铜对近红外光吸收率低的特性,也给实际打印带来了诸多局限。为了弥补铜对近红外光吸收率低的不足,厂商通常会选择提高激光功率,以确保材料能够顺利熔融。然而,当铜被加热到约1400K时,吸收率会突然升高,导致内部剧烈变化,容易引发粉未飞溅、材料塌陷或产生气孔等问题,这些现象会直接影响打印件的致密度和表面质量,使最终成品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微信截图_20250717212201.png ,
△图2、铜在1064nm近红外光照射下的表面吸收率随温度变化曲线(资料来源:LASER FOCUS WORLD)

微信截图_20250717212211.png
△图3、近红外光LPBF纯铜3D打印中观察到的形变(红圈所示)
(资料来源:DO1:10.3217/978-3-85125-968-1-02)

另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尽量让激光聚得更集中,从而增强局部的加热效果,通常需要通过更短焦距的光学系统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铜对近红外光吸收率低的不足,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铜对近红外光的反射率很高,大量未被吸收的激光在较短的光路内会强烈反射回来,对设备内部的光学组件造成损坏,影响设备的稳定性与使用寿命,进而增加后期维护和运行成本,即使采用高质量的光学镜片,也难以避免长期高反射带来的损耗。

微信截图_20250717212222.png

△图4、 光学镜面在铜材料高反射作用下12小时后出现涂层损伤

蓝光激光:理想方案中的技术瓶颈
从理论上看,铜对波长较短的激光吸收能力更强,使用蓝光似乎是理想选择。然而,目前蓝光只能依赖半导体激光芯片产生,而单个芯片的输出功率非常有限。为了获得足够的激光功率,必须将多片芯片组合起来工作,但这样得到的光束质量较差,无法有效聚焦。光束无法有效集中,意味着聚焦后的光斑面积较大,难以形成精细的熔融区域,导致打印件在精细度方面无法达到理想水平,表面质量也较差。因此,尽管铜对蓝光的吸收率高,在追求高质量铜3D打印时,蓝光激光仍受制于技术瓶颈,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在高精密金属3D打印上获得应用。
微信截图_20250717212235.png
△图5、 蓝光DED纯铜3D打印20x20x20mm立方体


绿光激光:恰到好处的“天作之合
相比之下,绿光激光在铜3D打印中展现出兼顾近红外光和蓝光的独特优势,并克服了二者的局限。首先,绿光波长较短,铜对其吸收率与蓝光相近,却比近红外高出一个量级,足以支撑高效熔融。其次,绿光可通过对近红外激光进行转换获得,既保留了高功率输出,又延续了优异的光束质量,充分发挥了现有红外激光技术的成熟优势。此外,铜对绿光的吸收率较高,且随着温度升高吸收率变化平缓,不会出现剧烈波动,因而能有效避免粉未飞溅或塌陷等问题,打印出的零件致密度更高表面质量也更好。
微信截图_20250717212244.png
△图6 、绿光LPBF纯铜3D打印精细结构
(资料来源:希禾增材)

绿光激光在输出模式上可分为连续和脉冲两种,不同式在铜3D打印中的表现也各有差异。连续激光在工作过程中会持续、均匀地输出激光,保持能量不中断,而脉冲激光则以极短的时间间隔,间歇性释放能量。在这两种模式之间,还有一种被称为”准连续”的模式,本质上属于高重频脉冲激光,虽然看起来像是一直在出光但在更细的时间尺度上,依然存在能量停顿,无法达到100%不间断输出。
微信截图_20250717212253.png 微信截图_20250717212301.png
△图7 、公大激光与IPG高功率1000W绿光激光器工作模式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大激光)

有研究表明,使用准连续绿光激光对铜进行熔融,当激光功率达到150W时,局部温度可使铜汽化。由于激光以脉冲方式作用,材料内部的熔融区域会出现塌陷产生气孔,导致焊缝的相对密度下降(Heinrich et al.2022)。这一现象在铜3D打印中同样可能发生,在脉冲激光模式下,熔融区域的不稳定会导致孔隙率增加降低打印件的致密度,而连续激光由于能量输入稳定能够使温度持续升高,有效减少了气孔的形成,提高打印件致密性和表面质量。

各家主流短波长连续激光器聚焦能力对比

微信截图_20250717212312.png
△图8 不同类型激光器光束参数对比
(资料来源:公大激光)

图8展示了单模连续绿光(GD'S GCL-1000-F-S-W)、多模连续绿光(Trumps1020)和蓝光TruDisk(NUBURUSBL-1000-F)激光器的光束参数对比。可以看到,在相同的准直激光光束直径和焦距(f)条件下单模连续绿光(M2=1.1)具有最佳的聚焦效果,其聚焦后的光斑直径(Df)最小,仅为18.6um。相比之下多模连续绿光(M2=12.2)则为200um,光束质量M2值更大的蓝光(M2=106.2)聚焦光斑直径(Df)达到1500um。以上结果同样表明,M值越接近1,光束质量越好。相同条件下,聚焦光斑直径越小,能量就越集中,熔融区域也更稳定。综上,单模连续绿光激光器被认为是满足高精度、高致密度和高稳定铜3D打印的最佳选择。

绿激光,“能”启新篇高效领航未来智造!
绿光波长介于近红外与蓝光之间,铜对其吸收率高达40%,是近红外激光的8倍,为铜材料加工带来革命性突破。极大地提升了能量转化利用率,打印效率大幅提升。
“能”效卓越
与半导体蓝光相比,其优异的光束质量可实现高精度聚焦,形成稳定而精细的熔融区域,打印出的零件表面致密细腻,完美满足高端工业制造对铜件的严格要求,
“能”稳全程
与近红外光相比,绿光激光在加热过程中吸收率变化平缓,避免了热失控风险,减少了粉末飞溅、塌陷和气孔等缺陷出现,显著提高了打印件的良率。
“能”省成本
高反金属对绿光吸收高,反射少,对设备内部光学组件的损伤低,从而延长了设备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和停机时间,提升了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能”保价值
绿激光技术不仅显著提升打印效率,更通过稳定的能量万人山A2国n可靠的高标准质量,为客户创造最大化价值。

绿激光,以“能”为核心为未来智造注入无限可能!


上一篇:RCSI研究人员开发3D打印植入物,可向受损部位传递电刺激修复脊髓损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