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热胀冷缩",MIT方绚莱3D打印出受热收缩的超材料

国内
2018
02/25
09:46
分享
评论
2018年2月25日,南极熊获悉,2016年《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发表了一篇MIT的研究论文,介绍了一种3D打印的超材料结构,在加热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出现收缩的现象,这一现象完全违背了我们的常识——“热胀冷缩”。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在国内由深圳摩方材料产业化。
640.webp.jpg

科技日报曾对此做过报道,该研究由美国劳伦斯利物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麻省理工学院(MIT)、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合作,首次3D打印出受热收缩的全新超材料。这个新型结构在降温后还可恢复之前体积,能反复使用,适用于制作温度变化较大环境中所需要的精密操作部件,如微芯片和高精光学仪器等。

传统大体积材料的热力学特性都表现为受热膨胀、遇冷收缩,而这次获得的超材料完全相反,它在受热时会收缩。该材料是用聚酯和另一种掺杂铜的聚酯打印出来的微晶格结构,包含横梁和空心点阵两个部分,因不同材料受热时相对位移不同,使得连接点处向内拉伸,带动整个晶格结构向内拉伸,从而表现出独有的热收缩特性。


MIT力学工程教授方绚莱带领的研究团队承担了该研究的3D打印部分的工作。方绚莱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邮件采访中表示,他们采用的是显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类似喷墨打印机和数字曝光机的结合。先将不同材料的液滴喷在一个透明窗口上,再通过数字投影机把图案分别投射在需要固化的液滴背面。被光照过的区域就形成固体片状结构,附着在一个样品支架上,窗口上没有曝光的液滴则被清除。如此反复,可以得到所需的复合材料。


微信截图_20180225092439.png

方绚莱介绍,从每个单元来看,新结构类似斜拉桥的设计,只是伸缩性好的钢筋换成了相对柔软的树脂,刚度大的横梁变成了掺铜纳米颗粒的树脂。受热时柔软的树脂先伸长,直到加固的横梁也被拉动而相对锚定的位置转动。总体上看,整个空心的点阵结构就呈现收缩。
微信截图_20180225092638.png

这个新型结构适用于制作温度变化较大环境中的精密部件,如避免热胀冷缩造成焦距漂移的光学镜头;长时间使用发热但不会影响稳定性的微型芯片;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的器件;遇高温食物能与真牙完美匹配的牙科填充物;甚至穿越太阳强热照射的人造卫星等。

如今,南极熊了解到,MIT方绚莱教授的技术已经在国内由深圳摩方材料产业化,摩方材料自主研发的nanoArch 3D打印机,可以实现超高精度的3D打印,下图中的微弹簧可以说明该项3D打印技术的工艺水平,这样的精度和结构可以用于传感器的生产。
微信图片_20180225090251.jpg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南极熊


上一篇:金砖元首国礼背后的3D打印故事
下一篇:创想三维将亮相广州国际广告标识及LED展览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