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学军研究员

3D打印动态
2018
01/16
13:43
分享
评论
微信截图_20180116125144.png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621所)副总工程师张学军研究员
众所周知,3D打印是当前热点技术之一。自国家高度重视并加快推进其队伍发展后,3D打印产业规模迅速扩增。据统计预测,2017年我国3D打印产业规模将达到173亿元,并且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1.36%,到2021年产业规模将达到691亿元。但事实上,许多3D打印行业的专业人士认为,我国3D打印仍然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行业缺乏标准体系化建设。新材料的研发、资本的青睐程度等仍是制约行业的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这些问题都急需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突出重围,从而推进3D打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直以来,航空航天都是3D打印技术发展的领航者。它在3D打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从侧面反映着一个国家3D打印技术的水平。为深入了解我国航空航天领域,3D打印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近日,【材料+】记者和《中国有色金属报》到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621所),有幸采访到副总工程师张学军研究员,为我们揭开中国航发3D打印中心神秘的面纱。

3D打印中心建立
北京航材院621所“3D打印研究与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3D打印中心”)成立于2013年,隶属先进航空材料增材技术研究的专业机构。目前,3D打印中心由高温合金、钛合金、铝合金、功能材料、生物医学制品、焊接、热处理、表面、物理冶金、无损检测、失效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等专业组成,具有显著的专业集成优势。张学军研究员表示,3D打印中心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至今已有25年,但产业链远没有完成,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3D打印材料目前尚属初步入门阶段,很多金属打印材料都是传统铸造、焊接用的材料,而专属于3D打印的材料还没有产业化。除此之外,现在的发动机使用的熔融铸造法制造叶片,可以忍受“三高”(即高温度、高应力、高转速)。但是熔融铸造也遇到了一些发展问题。如果使用3D打印技术制备叶片,在工作时不是熔了就是断裂。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增材制造材料力学性能数据库,制定增材的制造产品无损检测及评价方法,以及目前3D打印工艺制品表面粗糙度及打印精度等制约3D打印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的瓶颈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3D打印中心应运而生。”


全力推进“标准”的落地
总的来说,3D打印中心的主要是作为数据库和标准评价方法的主导者。近年来,增材制造技术发展迅速,引发全球技术和产业的竞争,其中通过标准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ISO/TC261增材制造技术委员会,下设术语、方法、工艺、测试方法以及数据和设计4个工作组,开展增材制造技术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成立了ASTM F42增材制造技术委员会,开始研制增材制造技术标准。欧盟近期发布了《3D打印标准化路线图》,规范增材制造(3D打印)标准化发展战略方向。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目前我们国内尚未建立起统一的行业标准。国内3D打印设备生产商各自按照不同的思路和标准进行设计生产,因此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售后和维修服务体系。国家标准的缺失也限制了3D打印行业的"出海"。虽然我国多项3D打印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但目前仍主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标准不认可我们的设备和技术。发达国家有健全的产业标准,国内中小企业各自执行的标准得不到信任,希望国家尽快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带领企业“走出去”。

在这种趋势下,2016年4月,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主任委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担任,共有委员61名。同时在3D打印技术术语和定义、文件格式、工艺和材料分类、测试方法等方面启动了6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张学军委员告诉记者“标准的建立之所以推进的很慢,是因为之前的发展研究不集中,缺乏数据。为此,中国航发联合旗下各专业研究所。检测中心和其他相关的研究机构,由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依托单位,共同成立中国“中国航发3D打印中心”。这个中心实现从材料到工艺的全过程的研究发展,集中全力出数据,大力实质的推进标准的建立和出台。”

鉴于现在3D打印的民企“遍地开花”,可以选择和这些企业合作的问题,张学军研究员讲到:“标准是一个严谨和普适的准则。我们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很多企业已经做得很好,但是企业和我们的目的不同,企业准求的是市场和效益。我们要确保我们提供数据的准确可靠和可重复性。因此,我们要自己去做,去掌握这里面的所有环节。”

推进3D打印技术和传统制造技术的互补发展
鉴于现在很多人提出3D打印未来可能取代传统制造技术。记者也就这一问题,咨询了张学军研究员的看法,张学军研究员说:“20年前,当有人提出使用数码相机的时候,大家都不屑一顾。现在,数码相机几乎人人一台,大家也普遍接受了数码相机。但是对于一些专业的人来说,他们还是需要使用胶片机的。也就是说,高质量的照片还是来自胶片机。数码相机跟胶片相机共存,只是功用不一样而已。3D打印和传统铸造也是这样的关系。”3D打印目前在航空领域可以用来打印具有复杂结构的部件,比如有很多内部流道的部件、一些优化设计得到的“异形件”等等。其他的构件制备,与铸造件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差距:首先,3D打印的成本比较高。对于相对简单,可以直接铸造的零件,3D打印的部件除了生产周期短,在原料,设备和打印及后处理等,其成本远高于铸造件。这主要受制于现阶段原料和设备的进口,以及工艺的不成熟等。其次,由于3D打印过程金属粉末通过熔融再构造。这个过程内部的组织生长机理还不清楚,很难控制构件的内部质量。加之,3D打印出来的构件表面一般都比较粗糙,后序又无法再加工。这些因素都将制约着3D打印的发展。因此,未来3D打印和铸造技术在制造业的存在也是相互弥补的。在优化结构部件、减重设计、零件的再制造及一体化设计等方面,3D打印能够发挥其自身的重要作用。

另外,3D打印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目前3D打印在航天航空、生物医疗和教育产业三大领域的应用效益最为明显,但大都遭遇技术难点。在航天航空领域中,可以利用3D打印直接制造金属构件,但其疲劳强度不如锻件;在生物医疗领域,可以利用3D打印做个性化人体替代物,但是否合格还缺乏统一标准;在教育领域,设备的安全性和材质的回收利用等方面都存在技术难点,这些都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因此,张学军研究员指出:“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3D打印中心除了大量出数据,出标准外,3D打印中心其实也在做3D打印全产业链的事情。在粉体阶段,利用基因组思想进行合金成分的优化,研究材料的制备;分析进口设备的成型工艺,设计国产设备,研究国产工艺;采用自备粉体进行打印成件;对成件品通过检测中心数据,进行评价;研究后处理工艺,这包括构件的热处理、组织调整、应力调整、热等静压、表面加工等;最后进行零件的装机试验。”

3D打印是一项前景广阔的技术。希望中国航发3D打印中心能早日打通这一高科技产业国家标准的“最后一公里”,也希望在中国航发的带领下,我国3D打印全产业链不断快速、健康发展。

来源: 材料十

上一篇:两款最新3D打印机:工业级FDM和售价仅6千的大尺寸SLA
下一篇:繁昌春谷3D打印产业园,5年39家公司入驻产值做到8亿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