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春晚“扭秧歌”爆火的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前两天在京东平台开售,Unitree G1和H1的售价分别为9.9万元和65万元。上架不久后,宇树京东官方旗舰店就显示该两款产品无货,客服回复称,G1机器人已预订完。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速,金属3D打印技术正成为其核心零部件制造的“破局利器”。从微型六维力传感器到轻量化关节结构,金属增材制造凭借设计自由度高、材料性能优化和批量生产降本等优势,正在重新定义机器人制造的边界。
2025年1月,华力创科学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金属3D打印领域头部上市公司铂力特独家投资。据披露,本轮融资所募集的资金将专注于深挖高性能光学多模态感知技术,结合金属3D打印技术在产品轻量化,特殊材料应用,量产成本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为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领域提供性能强大且性价比高的六维力传感解决方案,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金属 3D 打印如何助力人形机器人制造。
一、微型化感知系统:六维力传感器的技术突破
在人形机器人中,六维力传感器是感知环境交互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机器人的灵活性与精准度。然而,传统机加工技术受限于微型化设计与复杂内部结构的实现难度,难以兼顾精度与成本。
技术亮点:
微型化集成:华力创科学团队开发的Photon Finger传感器,通过金属3D打印实现毫米级尺寸的一体化成形,内部微通道与应变结构精密成型,量程及过载能力提升50%-250%。
二、轻量化关节结构:材料与设计的双重创新
人形机器人的关节需兼具高强度、低重量和散热性能。传统铸造工艺难以实现蜂窝状、仿生拓扑等复杂结构,而金属3D打印通过材料创新与结构优化,开辟了新可能。
应用案例:
仿生关节设计:Figure 02的膝关节采用3D打印蜂窝状复合材料,压缩缓冲性能提升60%,重量减轻30%,同时通过内部空腔设计实现高效散热,延长使用寿命。
高性能材料应用:PEEK(聚醚醚酮)与钛合金的结合成为趋势。例如,铂力特为PhotonR40腕关节传感器引入轻量化钛合金,重量降低20%-30%,强度与耐疲劳性同步提升,适配机器人高频运动场景
三、功能集成化部件:从散热系统到能源模块
金属3D打印的多材料兼容性与复杂内流道设计能力,正在重塑机器人功能部件的制造逻辑。
关键领域:
热管理系统:通过随形冷却水路设计,3D打印的散热模块可精准贴合电子元件表面,散热效率提升50%。例如,某机器人伺服电机壳体采用铜合金打印,内部微通道实现定向导热,温控稳定性显著增强。
能源结构优化:燃料电池双极板、轻量化电池支架等部件,通过拓扑优化减重40%,同时保持结构刚性,延长机器人续航时间
成本与效率革新:铂力特采用满版打印工艺,单批次可生产15-30个传感器,加工周期压缩至20分钟,综合成本降低40%。相较传统CNC单件加工模式,效率大幅提升。
四、降低成本与大规模生产潜力
随着金属 3D 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在小批量生产和定制化生产方面,3D 打印已经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对于人形机器人这种新兴产品,初期往往需要进行小批量的研发和测试,3D 打印可以满足这种需求,避免了传统制造方式在小批量生产时的高成本问题。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规模化应用,金属 3D 打印有望实现大规模生产。通过优化打印工艺和材料利用率,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金属 3D 打印技术在人形机器人制造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从定制化设计到快速迭代,从材料性能优化到一体化制造,都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金属 3D 打印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行业意义:此类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感知难题,更为医疗微创器械、精密工业检测等领域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