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吾一实;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
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的建设工地上,一座形似展翅凤凰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这座名为“雄安之翼”的大剧院,不仅承载着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使命,更以国内超大规模建筑3D打印应用工程的身份,成为中国智能建造领域的里程碑。
△项目日与夜效果图
“雄安之翼”的诞生,打破了传统建筑对人工浇筑和模板依赖的局限。其主体结构及外立面由近万个3D打印单元块组成,其中屋顶单元块3000余块、墙面单元块6000余块。这些构件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通过巨型3D打印机逐层堆叠而成,打印精度达到毫米级,确保了拼接的严丝合缝。
△项目施工现场
项目团队引入智能安装机器人,通过激光扫描和算法定位,实现构件的自动识别与精准安装。这一技术将传统工地升级为“智能工厂”,施工效率提升30%以上,同时减少建筑垃圾80%。为支撑技术创新,雄安新区联合同济大学、一造科技等科研机构,筹建“建筑3D打印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化、数字化转型。
△项目效果图
“雄安之翼”的设计灵感源于凤凰展翅,中心塔楼向两侧延伸出红色双翼,象征雄安新区振翅高飞的愿景。建筑外立面的曲面造型复杂,传统工艺难以实现,而3D打印技术通过参数化建模,将设计师的创意转化为可执行的数字指令,最终呈现出流畅的曲线和镂空肌理。
△项目鸟瞰效果图
建筑内部空间同样充满未来感。观众厅采用声学优化设计,3D打印的异形结构既能满足声场均匀分布,又减少了二次装修材料的使用。这一设计兼顾功能与环保,彰显“未来之城”的营造理念。
自2024年10月启动打印以来,“雄安之翼”项目以“雄安速度”推进。截至2025年3月,主体结构已完成90%,外立面单元块安装进度达85%,预计2025年12月全面竣工。施工过程中,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3D打印深度融合,实时监控构件质量与安装进度,确保工程零返工。
△项目现场
这一项目的成功实践,为雄安新区后续建筑提供了样板。容东片区已规划多个3D打印技术应用场景,包括住宅、公共设施等,未来将形成智能建造产业集群。
|
上一篇:中车研究院携融速科技、王义朋教授团队成功3D打印大尺寸高速列车车头窗框结构件下一篇: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崔晨︱超高填料含量复合材料的3D打印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