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所大学3D打印实验室研究所介绍(第一、二部分)

3D打印产业政策
2019
03/14
15:00
分享
评论
为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企业要找专业的3D打印人才,哪里有?
  • 学生想报读3D打印相关的专业,有哪些院校的那些院系合适的?
  • 博士毕业了,有哪些院校里面的研究所需要3D打印的老师?

南极熊特别整理了干货内容《中国50个大学3D打印实验室/研究所介绍》,以分享给熊友,以备收藏查阅。

目录如下,如还未收录,请联系南极熊,或在南极熊公众号留言:https://mp.weixin.qq.com/s/Xe2MQqzAOSjdpOu4hP7yZQ

南通理工学院(3D打印技术研究所)
深圳大学机电学院(增材制造研究所)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建)
国防重点实验室:国防“高性能碳纤维检测评价中心”(在建)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大型整体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
数字化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北)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张海鸥研究团队来自该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激光制造工程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高性能材料加工成形新技术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杨永强教授团队)
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
浙江大学(浙江三维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南京理工大学(增材制造实验室)
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深圳市高机能材料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增材制造联合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与创新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理工大学(中德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能增材制造技术与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上海理工大学“增材制造国际实验室”
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3D打印技术重点实验室 )
空军军医大学 注:第四军医大学于2017年更名为空军军医大学3D打印研究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先进制造研究中心)
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与先进制造英蓝实验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光制造团队)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工程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陕西省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
“辽宁省3D打印工艺及装备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分会”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北大学(山西省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吉林大学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3D打印创新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3D打印技术实验室)
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快速成型项目)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
重庆大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增材制造研究中心)
未收录完成.....

西北工业大学
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与创新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与创新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是西北工业大学首批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三个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以金属构件的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与结构功能一体化创新设计技术为研究对象,提升我国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及其相关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设计与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的科学原理和先进技术,培养大批具备增材制造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设计师、工程师和管理者,推动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航海、能源等行业的更广泛应用。
1535449319110032.jpg

增材制造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制造业的内涵和产业形态,是现代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品的设计准则由传统制造工艺优先向结构及功能优先转化,则是降低资源消耗,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增材制造技术不仅会带来制造工艺、生产装备、材料制备、相关工业标准、制造企业形态等整个制造体系的全面深刻变革,同时也为结构及功能优先的创新设计产品的制造提供快捷的实现途径。

实验室定位为一个聚焦与三个结合:聚焦国家需求与国际前沿问题,做好学科前沿性与学科交叉的结合,前沿性研究与科学技术攻关、解决现实问题的结合,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深度结合。

南通理工学院3D打印技术研究所

一、简介:
南通理工学院3D打印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15年,主要功能有:1.3D打印应用技术研究(主要方向为3D打印控制与成型工艺优化、3D打印成型设备及装备改进、3D打印材料性能改良等);2.行业人才培养(包括按岗位要求在校内组建增材制造教学专业班和企业人员岗前培训等);3.3D打印技术应用服务(面向有需求的企业提供3D打印产品服务,面向创客提供场地、设备和技术服务)。2016年,研究所作为“南通市3D打印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3D打印装备及应用技术实验室重点建设实验室”立项建设。


二、主要成员

姓名

专业技术

主要工作

王贵成

教授

2

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杨继全

教授

4

为研究所项目的实施提供人员、设备支持,负责统筹协调。

顾海

工程师、讲师

6

7

8

9

10

11

助教



三、在研项目
1.谢永林,钟正根等.喷墨3D打印(XDA09020300).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2013.7-2018.6;
2.包虹璐,张捷等.基于wifi的3D打印机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及制造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5.9-2017.8
3.姜杰.基于3D打印的体外医疗器械研发与应用.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及制造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5.9-2017.8
4.姜杰,李彬等.数字微镜投影式光固化快速成型设备的研发.南通理工学院科研项目.2016.11-2017.10

四、研究成果及技术服务预期
发表学术论文20-25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6篇;申报(授权)专利15-20项;承担省、市级科技应用技术项目及企业技术开发项目6-8项;对外服务收入达20万。


深圳大学机电学院增材制造研究所

一、研究所简介
深圳大学增材制造研究所成立于2014年,是深圳大学唯一专门从事各类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的机构。现有教职工6名,博士后4人,研究生20余人,均从事面向科学基础和工程应用的增材制造研究,涵盖了材料、工艺、装备和应用等各个方面。研究所目前拥有多台光固化、静电纺丝、低温直写、喷墨打印、激光烧结等增材制造装备,以及多种不同类型材料制备、处理、检测等设备。

目前开展的增材制造工艺方面的研究,包括:
a) 光固化技术;
b) 低温直写技术;
c) 喷墨打印技术;
d) 静电纺丝技术;
e) 激光选区烧结技术;
f) 双光子聚合技术。

所使用的材料包括:
a) 复合陶瓷材料;
b) 金属材料;
c) 高分子材料等。

面向的应用包括:
a) 新能源器件电极;
b) 传感器和催化剂载体部件;
c) 轻质高强陶瓷件;
d) 前驱体转化陶瓷;
e) 高性能金属部件等。

研究所瞄准高水平增材制造技术,与国内外相关校企如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国内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专项、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启动项目、孔雀技术创新项目、深圳市科创委自由探索项目等10余项经费资助,总研究经费近1500余万元人民币。


研究所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科技楼1009-1010室。


WX20190320-105217.png
图1. 增材制造研究所简介图  
WX20190320-105146.png
图2. 增材制造研究所团队主要成员介绍  

WX20190320-105210.png
图3. 增材制造研究所部分成员合影  

9ABAE18D309C20096D4D820D270_0B78A708_22752.png.jpeg

1.jpg
图4. 增材制造研究所具体情况介绍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是机械工程与生物、医学及材料科学的新兴交叉领域。本实验室自1990 年代初开始进行快速原型技术(即增材制造或3D打印)的探索和开发,先后开发了分层实体制造(SSM)、熔融挤出制造(MEM)、无模铸型制造(PCM)、冷冻冰成形(FIC)、多功能快速成形系统(M-RPMS)。获得过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 年后,开始了金属材料和生物材料及细胞的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研究,开发了电子束选区熔化制造(EBSM)、低温沉积制造(LDM)和三维细胞受控组装(3DCCA)等增材制造和生物三维打印技术与装备。

研究工作一直处于国际增材制造技术的前列,在国内外享有非常高的声誉。2014年实验室在世界上首次用三维打印方式构建出体外三维肿瘤模型,BBC 为此视频采访了孙技术,并做了特别报道。此外,实验室还在异质多细胞打印、细胞芯片3D打印制造、体外生命系统构建、电子束复合增材制造、增材制造多尺度多物理场计算模拟等前沿领域进行了开拓和探索。

实验室于2013年5月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为“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近年来,实验室获得了2011年863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重点项目课题、2012 年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7年科技部“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研发计划等重要项目。2016年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成为111计划-“生物制造与体外生命系统工程”交叉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进一步促进了实验室与世界各国优秀学者的交流,促进实验室国际学术地位保持和提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建)
国防重点实验室:国防“高性能碳纤维检测评价中心”(在建)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大型整体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依托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激光增材制造“国防科技工业研究应用中心”,从事钛、钢、镍、铝等高性能难加工合金构件增材制造及关键运动副零部件激光表面工程技术的基础、应用基础和工程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已承担包括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等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为使我国持续保持和不断扩大在“高性能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这一事关国家工业实力和先进重大装备制造业能力水平的关键技术领域难得的明显国际领先优势,稳固占领该领域国际制高点并引领其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该变革性技术在重大工业装备研制和生产中的巨大潜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致力于钛合金、合金钢、高温合金、高强铝、难熔高活性金属等大型复杂关键构件的增材制造工艺开发、工程成套装备研发、专用高性能材料设计制备、技术标准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专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转移及应用推广等技术研发,建成国际一流的高性能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基地”、“成套装备研发基地”、“高新材料开发基地”、“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及成果转化基地”,对带动设计、材料、制造、控制、检测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和相关产业结构升级,对跨越式提升我国大型客机、大型运输机、高推重比/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百万千瓦大型核电机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等航空、航天、电力、石化、冶金、船舶、兵器、海洋工程等重大装备制造能力、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提供高性能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支撑,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王华明院士及其团队为代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3D打印领域有着卓越的成绩,2012年王华明凭借“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并于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大型复杂金属结构件的制造,为中国航空航天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
负责人:史玉升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7042
电邮:shiyusheng@hust.edu.cn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 研究团队是教育部和湖北省创新团队,是从1965年以来黄树槐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与国内外企业合作承担工程项目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由100多名不同学科和层次的人员组成,知识结构涉及材料、材料加工、机械、计算机、自动控制、光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黄树槐教授于2007年不幸去世后,由史玉升教授接替负责该团队的工作。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方向:
(1)塑性成形制造技术与装备
(2)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
(3)三维测量技术与装备
(4)节水产品快速研制技术
(5)等静压近净成形技术
(6)生物制造技术与装备获国家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10余项、省部级二等奖10项余、专利奖4项、团队人才奖10余项、研究生学位论文奖10余项;获发明专利60多项;发表论文800多篇,被三大索引收录5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培养博士80多人、硕士400多人。有关研究成果被两院院士评为“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并入选“2017年全国十大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2016年湖北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数字化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北)
负责人:史玉升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快速成形楼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7042
电邮:gangzhou@hust.edu.cn
网站链接:无

面向国民经济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现阶段我国制造业装备落后,创新能力低下、缺乏竞争力的现状,充分发挥国家地方创新平台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方面的优势,结合合作企业单位的设计生产能力,及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形成产品,提升我国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汇聚一支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将实验室建设成为一个集数字化材料加工技术研究、装备研发制造、技术转移与推广为一体的,能够承担关键重大项目、在国内外具有极强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实验室将研究开发对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具有重要意义的数字化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技术领域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
(1)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细分为3个方向:大型自由锻件成形技术与装备、精密模锻成形技术与装备和板料成形技术与装备);
(2)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与装备;
(3)等静压成形技术;
(4)快速三维测量技术与装备。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海鸥研究团队来自该实验室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7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其前身是智能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主管部门为国家教育部。2008年首次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成绩良好;2009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2013年实验室评估优秀。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南大学钟掘院士担任,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由华中科技大学熊有伦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由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担任,李培根院士担任实验室名誉主任。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目前国内数字制造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高端装备研发与应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的基地。实验室面向运载、能源、信息等领域高端制造装备的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以数字制造基础理论、先进加工工艺与方法、数字制造装备关键技术、数字制造系统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立足于数字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实验室在数字制造基础研究方面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力,在高端制造装备形成了行业优势。

成员:
数字制造基础理论研究室:熊有伦 丁汉 李国民 尹周平  熊蔡华  李仁府 杨文玉 孙容磊 张海涛 王帅 陶波黄永安 王瑜辉 张小明 杨华 郭家杰 李文龙 白坤 张琴 陈建魁

先进加工工艺与方法研究室:杨叔子 史铁林 黄其柏 张海鸥 刘银水 刘世元 陈蓉 许剑锋 吴志刚 刘晓军 汤漾平廖广兰 汤自荣 夏奇 卢文龙

数字制造系统研究室:李培根 邵新宇 高亮 饶运清 张国军 吴波 陈幼平 邓超 管在林 龚时华 黄禹 朱海平 刘琼 潘全科 邱浩波 张超勇 李新宇

数字制造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室:段正澄 陈学东 李斌 唐小琦 周云飞 康宜华 彭芳瑜 艾武 朱国力 金建新 李小平 毛宽民 罗欣 陈瀚 李小清 严思杰 余文勇 曾理湛 朱国文 姜伟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曾晓雁领导的激光先进制造研究团队,在国家863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经过十年的长期努力,在SLM成形理论、工艺和装备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突破了SLM成形难以高效制备大尺寸金属零件等瓶颈。此前,我国在SLM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大部分装备依赖进口。

曾晓雁领导的激光先进制造研究团队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研制出成形体积为500×500×530mm3的4光束大尺寸SLM增材制造装备,它由4台500W光纤激光器、4台振镜分区同时扫描成形,成形效率和尺寸迄今为止同类设备中世界最大。项目还攻克了多光束无缝拼接、4象限加工重合区制造质量控制等众多技术难题,实现了大型复杂金属零件的高效率、高精度、高性能成形。

西北工业大学激光制造工程中心
以黄卫东教授及其团队为代表的西北工业大学激光制造工程中心,在金属3D打印领域极具代表性。曾打印3米高钛合金激光立体成形C919飞机中央翼缘条,为航空航天、军工中的金属3D打印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国产大飞机C919上就有西工大所提供的3D打印零部件。西安铂力特在金属3D打印机的研发生产及加工服务方面是国内的龙头企业。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
高性能材料加工成形新技术平台

本平台拥有一支梯队合理、年富力强,能承接重大研究任务的研究队伍,科研队伍共有固定人员2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殷国茂(双聘院士)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3人,辽宁省百千万工程的百人层次3人;教授、副教授18人,其中4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21人。近三年新引进青年人才6人。

本平台拥有辽宁省高校“原材料特种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激光3D打印装备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国家对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气电子等领域用新材料的重大需求,围绕高铁用高强高导铜合金、3D打印技术、大型高效电机用非晶合金板材、棒材、航空用高温陶瓷、吸波和轻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相关的组织控制和成形加工的关键问题,开展相应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初步形成了特种制备与成形实验室;金属凝固理论及电磁控制技术;轻合金电磁改性技术实验室;凝固理论和建模仿真实验室4个研究团队。

近三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企业横向课题30项,科研总经费达2550万。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6项,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 EI收录156篇,出版专著1部。成果转让、技术开发、决策咨询与技术服务等约20项。其中科技成果转让10余项。《依托行业工程实践平台推动材料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辽宁省本科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与日本东北大学成立了“IMR-DUT材料联合研究中心”,与日本著名的高力科铸造模拟软件公司成立了“QUALICA-DUT软件联合研发中心”。近3年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次,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

标志性成果:2012年“铜合金水平连续铸造的电磁控制”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2015年“高性能铜合金电磁连铸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依托行业工程实践平台推动材料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辽宁省本科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缩机转子再制造控形、控性理论与方法”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 “1000MW核电机组核二级喷淋泵”获沈阳市技进步二等奖1项。

大连理工大学团队
以姚山教授为代表的大连理工大学团队,研发了PIPR轮廓失效激光快速成型方法,基于该技术研制的3D打印设备的工作面尺寸达到1.8*1.8米级,刷新了世界最大3D打印机记录。所研制的激光3D打印机只需打印零件每一层的轮廓线,使轮廓线上砂子的覆膜树脂碳化失效,再按照常规方法在180℃加热炉内将打印过的砂子加热固化和后处理剥离,就可以得到原型件或铸模。

华南理工大学杨永强教授团队


杨永强核心团队和技术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在LaserAdd系列工业级金属3D打印机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已开发出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度金属3D打印机。落户产业园仅一年半,雷佳增材就开发了6个型号的机器,预计2018年销售额过千万元,其发展速度被视为业内一个神话。

“华工的金属3D打印技术团队在国内领先。”杨永强告诉记者,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是我国FDM、SLA和SLS等3D打印技术的源头,为我国3D打印技术产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记者了解到,杨永强教授以其超前眼光和不懈努力成为我国最早和系统开展SLM金属3D打印设备、工艺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第四支技术团队。

以杨永强为首研发的3D打印舌侧托槽制造方法,获得了德国和美国的发明专利,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获得了中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的医疗许可,实现了产业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1年前,杨永强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敏锐地选择了激光加工技术作为研究工作的内容和方向,“当时激光属于前沿技术,中国的激光加工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国家存在人才断层。我非常看好这一技术发展,研究工作一做就是十几年。”

“从2002年开始,得益于多年激光熔覆表面改性技术研究的经验积累,我萌生了把单层熔覆制造涂层的技术拓展到多层堆积成型的想法,于是我开始了铺粉激光选区熔化技术的探索。”

虽然身为金属3D打印界的翘楚,杨永强却很少谈自己,他一直说:“我们是一个团队,这是团队集体力量的结晶。”华南理工大学金属3D打印团队在过去十六年间,申请了超过260项专利,授权的发明专利40件、实用新型专利99件、多项软件版权和外观专利,是国内金属3D打印领域中知识产权最多、布局最完整的团队。“大家都说华工算得上中国金属3D打印界‘黄埔军校’,国内很多家领先企业的技术源头都来自这里。”杨永强说。

据美国专门从事3D打印行业调研的Wholers Report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到2018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125亿美元,比2014年翻4倍。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体系的逐步完善、应用领域的加速拓展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形成,全球3D打印市场可能进一步迎来爆发式增长。(图/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王迪 党委宣传部 王云昀 文/广州日报 创意设计/设计学院 胡婉清 罗晓燕 编辑/李伟群)

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

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宗旨,以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于2000年5月在原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基础上组建而成。拥有光学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光学北京市重点学科,光学工程、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有科研人员300余名,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3名、副高级职称教师21名、中级职称教师22名、博士后2名、博士生61名、硕士生188名,包括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选者5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3名、北京市科技新星7名;正在承担一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技术改造在内的重要科研项目。2011年,成为北京市激光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激光先进制造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14458286764601582.png
结合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经过“211工程”持续建设,形成了激光先进制造技术、激光微纳加工与超快科学、能量光电子技术与系统、生物医学光子学四个特色学科方向。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在激光三维制造、轻合金激光焊接、非金属材料激光加工、微纳光学、大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高能量皮秒激光技术、大功率固体激光技术等方面形成技术优势和特色,研究成果在工业和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442391591298.png

   激光工程研究院将继续“走产学研合作之路、走国际合作之路”,站在国际激光先进制造领域的前沿,不断凝炼特色方向,汇聚优秀团队,搭建学科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努力促进激光先进制造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为国家和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激光工程研究院拥有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中德激光技术中心,北京市激光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激光先进制造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4个科研基地;激光先进制造实验大厅,高亮度固体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非金属材料激光制造与改性实验室,激光加工过程质量检测实验室,大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实验室,大功率固体激光技术实验室,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实验室,大能量超短脉冲激光技术实验室,准分子激光微技术实验室,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实验室,超快强光物理实验室,倍频激光与光纤激光微加工实验室,拉曼光谱实验室以及生物光子学实验室等14个科研实验室。形成了激光先进制造技术、激光微纳加工与超快科学、能量光电子技术与系统、生物医学光子学四个特色学科方向。“九五”至“十一五” 期间,完成了一批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在内的国家重点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的重大工程项目,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在激光三维制造、轻合金激光焊接、非金属材料激光加工、微纳光学、大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高能量皮秒激光技术、大功率固体激光技术等方面形成技术优势和特色,研究成果在工业和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北京数字化医疗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自2014年在北京工业大学成立启动以来,主要围绕北京市3D打印的战略布局,跨学院、跨学科整合科技、人才资源,面向数字化医疗领域,在3D打印肿瘤医疗导板、口腔种植及修复3D打印材料制备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突破。据悉,该联盟主要针对目前3D打印材料、装备、工艺、软件和应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数字化医疗3D打印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全研发链”的协同攻关。
北京工业大学3D打印中心,为校内新学科楼四层,面积2200平米,设备投入近1亿元。

据悉,北京数字化医疗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主要针对目前3D打印材料、装备、工艺、软件和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数字化医疗3D打印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全研发链”的协同攻关。联盟成员单位包括国药集团中国医药对外贸易公司、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大族汉狮高功率激光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海目激光与数控发展公司、北京飞虹激光公司、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EOS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佳美口腔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光创物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瑞佳美科技有限公司等。

北工大3D打印中心的研究人员主要包括:
主任:陈继民
副主任:李彦生、闫建卓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聂祚仁
外籍院士:吴鑫华
教育部长江学者:石照耀、宋晓燕、陈树君
北京海聚计划海外专家:Reinhart、Poprawer教授

浙江大学浙江三维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傅建中教授
实验室副主任:贺永教授、尹俊研究员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姚斌教授
实验室网址:www.zju3dp.com

主要研究方向
l  3D打印精密控制和检测
l  3D打印金属成形制造
l  生物3D打印
l  软物质3D打印

浙江省三维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建立于2014年8月,是浙江省首个聚焦于三维打印技术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紧紧围绕国家科技政策导向,瞄准三维打印领域国际前沿技术进行创新探索,现任主任为浙江大学傅建中教授,美国普渡大学的姚斌教授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省三维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重点聚焦于3D打印装备开发、3D打印工艺研究、3D打印中高速高精控制、3D打印路径优化、生物3D打印、3D扫描等方向。目前实验室已成功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3D打印机、在3D打印关键技术层面已申请40余项发明专利,发表相关SCI论文80余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开放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已逐渐成为3D打印领域高水平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的基地、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和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基地。实验室目前承担着多项国家基金重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大量企业合作研究项目。

南京理工大学增材制造实验室

中心目前建有两个增材制造实验室,一个为金属材料制造实验室,主要开展多种金属、陶瓷材料的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工艺及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一个为ABS塑料制造实习室,在金属工艺实习、工程技术实习以及开放性实验、公共选修课中作为单独的实习模块,向学生开出相关课程。
WX20190314-155332.png
ABS塑料制造实习室

WX20190314-155339.png
金属材料制造实验室
金属材料制造实验室主要开展多种金属、陶瓷材料的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工艺及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1)金属材料激光选区熔化(Laser Selective Melting)成形工艺,主要解决航空、航天、医疗植入物等复杂异形结构件的成形质量优化方法。

(2)陶瓷材料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工艺,基于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研究生物陶瓷、耐高温陶瓷材料的增材制造工艺,目标是制备力学性能优良的生物陶瓷、耐高温陶瓷部件。

(3)三维零件模型拓扑优化设计,实现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典型关键零部件的减重设计。


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
深圳市高机能材料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高机能材料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正式获批,获批经费500万元,实验室主任为融亦鸣教授,副主任为朱强教授。
20180703041232751.png

该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对南方科技大学的战略布局和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满足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产业规划和深圳市产业转型技术升级需要,对提升深圳市在国家层面先进制造领域的带头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该重点实验室是南科大正式成立、由王华明院士领衔学术委员会的“先进制造中心”的重要基础之一。目前已开始承担深圳市3D打印技术发展路线图和人才发展路线图科研项目。
20180703040235716.jp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增材制造联合实验室
增材制造联合实验室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于先进技术研究院创立,在增材制造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目前在激光粉床烧结、数字化光处理、熔融沉积成型等三维打印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植根于中国科大国际一流的科研实力和创新性人才,并依托安徽春谷3D打印研究院联合实验室。
WX20190314-160345.png



南京理工大学中德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

南京理工大学中德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13年,主要研究面向金属材料的激光熔融成形理论与技术。实验室拥有ConceptlaserM2快速成型设备及其配套设施,致力于开展复杂零件的增材制造研究,为我国高端装备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智能增材制造技术与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智能增材制造技术与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2013年开始建设,2015年12月通过验收。实验室现任主任为范树迁研究员。

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研究及其智能制造系统开发,主要研发领域为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高效率、高精度、高性能增材制造原理与关键技术研究;
(2)增材制造功能材料定向设计原理与制造方法研究;
(3)增材设计及增材制造的前沿应用技术研发;
(4)面向行业/国家重大工程的智能增材制造系统开发。

特色为:重点研发具有工业4.0特征的增材制造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和智能增材制造系统,探索满足未来工业制造新特征的泛在智能增材制造新原理、新机制和新方法,构建以增材制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验室汇集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增材制造、机器人、智能工业设计三大平台,具有完整的学科交叉优势、完善的软硬件平台以及人才队伍优势。

智能增材制造技术与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欢迎具有激光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与学生到实验室交流、工作和学习。

上海理工大学“增材制造国际实验室”
增材制造国际实验室下属4个子实验室,分别为粉末制备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后处理实验室以及检测实验室,上海理工大学“增材制造国际实验室”通过整建制引进海外著名科学家(院士)团队,聚焦增材制造国际科学前沿,对接上海和国家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对增材制造技术的重大需求,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增材制造创新研究和技术应用国际化平台。
上海理工大学“增材制造国际实验室”能够尽快承担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产出一批高精尖成果、获得一批高级别奖项,为上海和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国际一流的原创成果。










上一篇:德国出国家工业战略2030,放宽垄断法,允许3D打印等十个行业出现
下一篇:通知:河北老年大学开设3D设计及打印技术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19-3-20 10: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50所大学3D打印实验室(第二部分)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增材制造与智能制造研究院
院长:卢秉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秉恒,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科学家,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东莞增材制造与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担任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CFDA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增材制造标准国家委员会主任、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机械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金属切削机床学会理事长。

【研发团队】
WX20190323-132905.png

东莞增材制造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12月,由东莞理工学院和卢秉恒院士团队共建,是专门从事“3D打印、智能制造及其应用”的科研和成果转化机构。研究院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四位于一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东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标,汇聚吸纳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积极开展“快速模具、精准医疗、智能3D打印技术及智能制造”的科学研究并进行相关产业化技术研究,力争建设成为广东省3D打印与智能制造领域重要的研究和人才基地,为东莞工业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WX20190323-132913.png

【代表性科研项目】
[1]联合广东长盈精密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申报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智能终端精密结构件离散型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获工信部立项金额1000万,在研;
[2]联合东莞誉诚实业有限公司申报广东省重大专项《面向复杂结构随形冷却模具的SLM一体化成形及其应用示范》,获广东省科技 厅立项金额300万,在研。


【代表性发明专利】(授权)
[1]基于DMD的光固化成型方法,陈盛贵、孙振忠、卢秉恒,申请号:201510045357.6(获发明专利银奖);
[2]3D打印机故障检测方法,陈盛贵、卢秉恒等,申请号:201510711240.7(与企业联合申报);
[3]3D打印机使用的拍摄装置,陈盛贵、卢秉恒等,申请号:201610778864.5(与企业联合申报);
[4]一种3D打印机,陈盛贵、卢秉恒等,申请号:201610130961.3;
[5]一种智能桌面3D打印机,陈盛贵、孙振忠、卢秉恒,申请号:201610395332.3;
[6]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桌面3D打印机,陈盛贵、孙振忠、卢秉恒,申请号:201610268738.5;
[7]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桌面3D打印设备,陈盛贵、孙振忠、卢秉恒,申请号:201610300496.3。


【研究方向】

WX20190323-132923.png

研究院联系人:陈盛贵 13790612340  研究院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大学创新城D2栋东莞理工学院科技创新研究院4楼

东莞市3D打印技术重点实验室
主任:陈盛贵 高级工程师
东莞市3D打印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9月,2016年3月获批为东莞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围绕东莞模具产业对3D打印技术所需人才与技术进步的需求,以科学研究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为载体,全面提升东莞市3D打印技术水平与自我创新能力,并提升东莞理工学院教学与科研水平。




实验室重点打造3D打印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基地、3D打印快速制造服务中心、3D打印技术应用示范及推广中枢、快速制造人才培训教育高地,主要设有激光熔覆制造工艺、生物3D打印制造工艺、3D打印材料制备工艺、逆向工程及工业设计等研究方向,并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处于国内地方院校的领先水平,具有完成重要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

目前,3D打印技术重点实验室拥有设备固定资产约400万元,实验房间总面积达250平方米。


近年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已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市级科研项目7项,横向科研项目6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发表论文40篇,被SCI、EI收录论文15篇;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3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东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两岸三地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校际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验室联系人:陈盛贵 13790612340  实验室地址: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12C101

空军军医大学(注:第四军医大学于2017年更名为 空军军医大学)
3D打印研究中心
第四军医大学3D打印研究中心于2016年1月26日,由第四军医大学校党委研究批准成立。系由大学基础部和三所附属医院相关科室中的80多名专家及工程师组成。研究中心主任曹铁生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军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超声医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美国哈佛大学布里根医院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哈佛医学中心研究员。提出广义帕斯卡定律,并用此定律开展无创心内压测定,无创肺动脉瓣跨瓣压测定,胸压影响心功能机制研究,奇脉产生机制,心脏运动对多普勒血流速度频谱测定影响机制,超声心动图,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心脏功能及心脏运动力学,等。2015年曹铁生教授提出医工结合,拟建立3D打印研究中心。2016年初第四军医大学3D打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WX20190320-105518.png

中心以3D打印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为主要目标,目前已结合学校和三所附属医院的超声科、胸腔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普外科、放疗科、骨科、整形烧伤科、颌面外科、放射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航空航天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及校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成功开展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在曹铁生教授的带领下曾指导外科完成:
世界首例3D打印钛合金胸骨置换术;
世界首例3D打印钛合金、PEEK胡桃夹综合征手术;
世界首例3D打印钛合金肋骨植入术;
西北首例脊椎全切3D打印钛网植入术;
世界首例4D打印气管外悬吊支架植入术;
世界首例先天性阴道闭锁4D打印可降解阴道再造手术;
世界首例3D打印可伸缩漏斗胸矫形钛合金钢板植入手术,等多项世界首例3D打印结合外科的手术。

中心自行研制了高精度大型医用3D打印机。并不断推动我校医学3D打印的研究和临床转化工作,进一步扩大我校在医学3D打印领域的影响力,为广大临床和高校科研工作者提供医学3D打印的服务和研究平台。为3D打印应用于临床服务提供了完美、可靠的技术支撑。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坐落地 :南京市栖霞区
实验室主任 :杨继全 教授

“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隶属于江苏省科技厅,依托单位为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于2013年7月,由国内三维打印领域的领军人才杨继全博士担任实验室主任。该重点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室和2个中试基地,共5000平方米。
WX20190320-112923.png


实验室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江苏省先进制造产业发展对高技术的需求,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整合南京师范大学相关学院的人力、物力及研究工作基础,联合国际该领域多个研究团队,建立一支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群体和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三维打印技术及应用研发平台,对三维打印技术与应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平台及社会化服务开展系统研究,提高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水平,实现源头创新,并在三维打印制造装备和成型技术方面形成具有先进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促进省内以三维打印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江苏省三维打印产业的发展水平,为国家及我省相关技术创新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加快推动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我省三维打印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

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杨继全——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2010-2011年美国Clemson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教育部骨干教师培养项目资助),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321”计划)重点扶持项目获得者(2011),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2),江苏科技创业导师(2012),第十一届南京好市民(创新创业类,2012),第四届南京市道德模范提名奖(2013),江苏省三维打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3),中国3D打印产业联盟理事。现担任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杂志的评审专家、江苏省科技计划函评专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

杨继全博士近五年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重大科技支撑)项目、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重大专项、江苏省高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211”工程项目、国家财政部项目等多项课题,总经费超过3000万元。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三部,获得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40余项。主持研发的多个三维打印成型系统、自动化装备等分别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创业大赛二等奖、全国青年科技博览会铜奖。获得2008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3年度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先进制造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首饰先进制造研究中心立足于珠宝首饰和高精密先进制造技术的跨学科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在未来 ,团队将专注于以浆料喷射,激光加工及光固化等增材(3D 打印)和先进制造技术及数字化设计方法的研发,以加工多材料(金属,陶瓷,树脂和智能材料等)和多功能结构和产品,通过多学科(材料、机电、设计、计算机等)交叉合作的方式,以实现在创意首饰、仿生地质模型、智能穿戴等产品领域的创新和行业应用,从而在高精密增材和先进制造领域获得国际领先的学术和科研成果。
WX20190320-113133.png

WX20190320-113139.png
研究中心依托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获得学校和学院专项科研启动资金支持,并获得了知名企业(如周大福等)的配套资源和资金,来开发国际前沿的贵金属首饰和智能穿戴的增材和先进制造技术,以引导珠宝行业(年产值 5000 亿以上)实现制造的转型升级。同时结合地大优势学科以及合作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的专业优势,开发 3D 打印仿生地质结构力学模型,用于长江流域重大灾害滑坡的成因分析和预防。并将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相关学科合作,跨学科的开发 3D 打印多功能智能穿戴等产品,以实现中国制造 2025 提出的大规模化个性化定制目标。

北京化工大学
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与先进制造英蓝实验室
学术带头人:杨卫民 教授

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科技创新(英蓝)团队由教育部“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杨卫民为学术带头人,是一支人员组成合理、创新能力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研究队伍。创新团队依托我校“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努力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化工过程机械”、“材料加工工程”以及北京市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同时,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在“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高端装备”领域系统深入地开展高分子材料精密成型原理及装备、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重大关键装备以及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微纳制造装备等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与先进制造技术
1)首次提出聚合物成型加工的微积分思想,独创性地阐明了聚合物熔体微分静电纺丝、微分注射成型和微积分纳米叠层复合的新原理,并据此发明了一系列微纳制造新方法和新装备获成功应用,从而开辟了高分子制品微纳制造的新途径;

2)为填补我国模塑成型精度控制关键仪器设备的空白,发明了高分子材料PVT特性在线测试方法及装置,独创试样变形量显微放大机构,大幅度提高测量精度并可实现在线测量,从而为精密成型模具设计、模塑成型装备控制和工艺优化奠定基础;研制成功精密注塑机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3)在橡胶加工成型重大装备领域,独创双L型机头对顶式异形胶胚挤出成型装备,突破了巨型轮胎超宽幅胶胚成型装备的技术瓶颈;还发明了电磁感应加热内外模直压轮胎定型硫化方法及设备,解决了传统采用胶囊硫化造成偏心影响轮胎动平衡和热阻大导致硫化时效率低的难题;

4)基于聚合物加工装备的螺杆自清洁与扰流作用原理,针对换热器管壁污垢造成换热效率低下的工业顽疾,首创了单元组合螺旋转子自清洁强化传热方法,在裂解炉和火电机组凝汽器等实现工业化应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电光制造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电光制造团队,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研究3D打印,已经历三代教师传承。目前研究主要针对航空航天、医疗、教育领域,符合团队老师所说的保护人、救治人、教育人的“以人为本”方针。

团队目前所承担项目主要围绕3D打印,由教研室教师牵头、博士硕士齐心完成国家、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目前团队约10名博士、50名硕士,所研究的前沿内容包括金属、陶瓷增材制造等。在金属打印领域,团队依托多个项目,自主研发了第四代金属打印机,已获得多项专利;研制该设备的目的是开放工艺参数库,方便使用者采用各水平的参数试验材料等。使用该设备可以打印形状复杂的多孔结构,可用作医疗植入假体,使用材料(钛合金)对人体无毒并且打印件的强度与人体骨骼类似。据报道在多家医院已有相似打印件植入人体,但团队研发的多孔结构更有利于人体组织长入,与人体更为贴合。

团队另一研发重点放在了陶瓷打印,随着陶瓷工艺的成熟,陶瓷材料已被用于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我们所说的陶瓷与家里的瓷碗瓷器有所不同,属于高强度的结构陶瓷材料。目前所研究的碳化硅陶瓷材料可用作隐形飞机涂层、发动机外壳(耐高温性能好),甚至“天眼”望远镜也用到了大批量的碳化硅材料。另一部分的研究与鼓楼医院等部门合作开展,所用的陶瓷材料为生物陶瓷,通过光固化的方式制作陶瓷坯体,经后处理便可得到成品,其生物相容性较金属材料更优。与医院的合作项目还包含干细胞打印,用3D打印培育出针对某些病症的细胞并植入人体,从而治愈病人。

主要研究方向
半导体加工
定晶向切割 大尺寸加工 太阳能硅片切割制绒一体化 锗晶体加工 曲线孔
电火花放电诱导烧蚀
深孔烧蚀 高效放电车削 雾化烧蚀 烧蚀磨削复合
线切割
绞合丝 大锥度线切割 砂线切割 振动切割 张力控制 放电控制 伺服控制
喷射电沉积
多层纳米膜沉积 钕铁硼表面镀膜 喷嘴优化 高效沉积
激光3D打印
激光熔覆 SLM 机床系统 控制软件
承担激光3D打印项目
江苏省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重点项目:基于机器人的激光清洗过程控制技术研发,编号BE2017001-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微纳增材制造工艺与装备,编号2018YFB110540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钛合金高温合金梯度结构增材制造技术,NT2018016
江苏省工业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高性能轻合金复杂结构件三维打印成形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BE2014009-1;
江苏省工业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面向激光3D打印的专用轻合金粉体材料的制备及工艺优化研究,BE2014009-2;
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双光束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工艺技术研究,BE2015161;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性能轻合金激光熔融堆积3D打印装备研发及产业化,BA2015098;
国家自然基金(联合):基于纳米结构团聚颗粒包覆的碳化硅镜坯激光快速成形方法研究,U1537105;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电磁冲击在线增强金属激光快速成形的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51475238;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激光熔覆大厚度纳米热障陶瓷涂层成形控制及强韧化机理,51205198;
江苏省博士后基金:激光熔覆纳米陶瓷颗粒增强梯度复合涂层制备技术及强化机理研究,1102052C;
国家博士后基金:激光多层熔覆制备大厚度纳米热障涂层成形控制机理研究,2012M511266。

官方网站:http://edmandlaser.com/index.htm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李涤尘
副主任:赵玉龙、高峰、黄伟、贺健康

成立于1995年1月,为跨学科实验室,主要支撑学科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三个重点学科。实验室面积约40,000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1亿元以上,主要研究方向:先进制造理论及技术、制造系统与制造信息化、装备制造与集成、先进制造组织管理与决策。

国家级工程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卢秉恒
成立于2005年11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快速原型技术、快速模具技术和超高速切削技术等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
主任:卢秉恒
成立于2001年1月,其宗旨为促进激光快速成形制造技术(RP&M)的开发、产业化及工程化应用, 主要研究领域:快速成型技术、快速模具制造、快速三维反求、远程网络制造系统、生物制造、农业节水工、压印光刻技术等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陕西省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卢秉恒

成立于1997年6月,主要研究领域:快速成型技术、快速模具制造、快速三维反求、远程网络制造系统、生物制造、农业节水工程、压印光刻技术。

陕西恒通智能机器有限公司
陕西恒通以西安交大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为技术支持,主要研制、生产和销售各种型号的激光快速成型设备、快速模具设备及三维反求设备,同时从事快速原型制作、快速模具制造以及逆向工程服务。公司产品及服务在全国各院校、汽车电器等企业销售开展十多年,客户近万家,近年已在多个地区成功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推广基地、制造中心等项目。

公司于1997年研制并销售出国内第一台光固化成型机,现已开发出激光快速成型机、紫外光快速成型机、真空浇注成型机、三维面扫描抄数机、三维数字散斑动态测量分析系统等10种型号20余个规格的系列产品以及9种型号的配套光敏树脂等多项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成果。公司拥有多项专利,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重点新产品、以及省部级的多项奖励。公司产品及服务遍及世界各地,已成为集快速成型装备制造及快速原型服务于一体的快速成型行业领军企业。

1463649442.jpg


3D电子打印基础工艺研究研究

匀微滴喷射过程仿真研究
均匀液滴是通过压电陶瓷形变后产生的压力波驱动而产生的,基于MEMS技术的压电陶瓷喷墨头很难通过检测手段获取喷射过程的液滴压力、流速等状态信息。通过建立压电驱动模型,采用流体体积比函数(volume of fluid,VOF)跟踪流体流动前沿界面,再用连续表面张力模型(continue surface force,CSF)描述毛细驱动力,对喷墨打印过程中的液滴流形态、压力场、速度场、温度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各喷射参数对射流和液滴流的影响规律,并模拟得出均匀液滴流,为喷墨打印制造技术实际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WX20190320-163426.png

高精度喷墨打印头优化控制技术
喷墨打印系统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难以用精确模型描述,采用实验观测验证仿真模型,研究压电波形参数优化控制方法,采用有效的波形参数优化喷头压电陶瓷的冗余振动,降低卫星液滴和冗余振动对液滴形成的影响,实现液滴速度、尺寸一致性。
WX20190320-163430.png

纳米银浆料物性与喷印工艺匹配性研究
纳米银浆料是含有多种金属氧化物的乳液,需要其物性,如黏度、表面张力、密度等与喷墨头的驱动能力相匹配。采用仿真模型,研究纳米银浆料物性与可喷印性能之间的关系,从而加快纳米银浆料的自主研发进程。
WX20190320-163435.png

多层喷印过程中在线固化技术研究
采用多种固化烧结技术(IR、FLASH),实现固化参数实时调整,以保证每层浆料的有效堆积。

柔性锂离子电池喷印工艺研究
喷墨打印工艺对锂离子电池制造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工艺,传统制造手段采用热涂覆技术,制备设备昂贵,工艺繁琐以及制膜效率低。喷墨打印工艺能够将多种储能材料,如钛酸锂、磷酸亚铁锂、石墨,以及导电剂、粘结剂,甚至石墨烯等集流体材料同时打印,实现锂离子电池一体化成型。同时,该工艺能够设计电池三维形状按需打印,实现异型电池低成本制造。由于打印油墨采用纳米级储能材料,通过精确控制膜厚和图案能够实现透明化的电池,从而为未来全透明的电子器件制造奠定基础。

无芯片RFID标签打印工艺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物联网核心技术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RFID电子标签生产成本已经成为制约RFID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RFID 标签的主要成本来自于镶嵌在标签中作为信息承载和处理的芯片,而利用电磁特性设计的无芯片RFID标签价格预计成本将低于0.01美元,3D电子打印制造技术将为RFID电子标签制造带来革命性工艺变革。与传统硅制造工艺相比,电子打印制造工艺具有尺寸小、制造工艺简单,对环境无污染,可调节频段宽,信号覆盖范围广等性能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远洋航运,交通运输,邮政快递,物流配送,超市货物分拣,管理和防盗以及智能卡系统,研究采用3D电子打印制造技术制造低成本无芯片RFID标签将解决影响RFID大规模应用的成本和技术瓶颈问题,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高速工业PCB电路板喷印工艺与装备
3D电子打印技术是PCB制造工艺技术的革命,完全改变了传统的PCB减式法制造工艺技术,在PCB图形转移、PCB埋嵌无源元件、纳米金属颗粒喷印直接形成线路等方面极大地缩短了加工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高密度化水平,达到“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因此,3D打印技术是超高密度精细化PCB产品十分理想的制造方法,必将成为PCB主导制造技术,继而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由教育部批复立项,2007年7月通过教育部验收后被批准对国内外开放。2012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工程领域3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该实验室以排名第一评为优秀类实验室。

本实验室总体定位于先进制造领域精密与特种加工工艺应用基础研究,面向机械制造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发展需求,针对制约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重点开展 ①精密/超精密加工理论与技术、②特种加工理论与技术、③精密测量与加工过程数字化控制、④微系统与微制造技术四个方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实验室具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队伍。目前固定人员6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青年长江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9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首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团队1个。

多年来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国防项目在内的百余项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和重大工程项目,解决了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重大基础理论和重大/重点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

实验室用房面积6094平方米,拥有总价值6000余万元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仪器设备。如:高速铣削加工中心(瑞士MIRON公司HSM500)、三轴YAG激光器成形系统(新加坡RP-503F)、激光加工系统(英国JK702H)、精密微细加工综合实验台(自制)、硅片精密磨床(日本VG401)、磁控溅射台(美国Kurt J. Lesker公司AB-18)、纳米压印光刻设备(瑞典Obducat AB Eitre 6)、3D表面形貌仪(美国Newview5022)等,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在精密与特种加工工艺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我国精密与特种加工工艺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综合实力最强的基地之一,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的创新。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
激光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是“辽宁省3D打印工艺及装备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分会”理事长单位。从2002年开始全方位从事3D打印技术研究,多年来在3D打印工艺机理、设备开发、工艺过程自动化检测、数据处理软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2016年以来,承担各类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基金、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等项目20余项,合计研发经费4000余万元。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50余项。

一、关键技术简介
1、大型航空注塑模具增减材复合制造:以“增材制造+铸造+铣削”为基础,形成一套符合超大型航空模具的材料组分选择、工艺参数控制、过程控制于一体的增材复合制造体系,突破了“密集点状缺陷控制”、“界面稳定性结合”、“异性随形管路制备”等关键技术。目前已经完成大型航空注塑模具(幅面1m2)工艺开发在相关航空企业得到了产业化应用。
WX20190321-122919.png

2、铺粉式增减材复合制造装备:装备整体上以激光选区熔化粉末床为基础复合数控铣削技术,在激光选区熔化过程中利用数控铣削技术实现零件尺寸余量的高精密去除,直接制备出达到工业应用标准具有较高表面质量的零件,节约成本和制造周期。成形精度不低于0.5‰,制件表面粗糙度不大于2μm,可连续工作240小时,实现无人值守。
WX20190321-122925.png

设备内部结构和实际外观

3、激光熔化成形设备:自主开发研制出以CO2激光器、同轴送粉器为核心的MPLS-200型金属粉末激光成形系统;该系统集成了激光技术、同轴精确送粉技术、温度采集与控制技术、三维运动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激光再制造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并自主设计开发了三维多功能的激光再制造系统。开展了“飞机钛合金承力结构件激光修复装备”研制,开发飞机钛合金承力结构件激光修复装备,并在中航工业沈飞集团的典型钛合金结构件生产中进行应用验证,可实现损伤钛合金承力结构件的高效高质修复。
WX20190321-122931.png

飞机钛合金承力结构件激光修复装备

4、激光熔化沉积工艺及典型应用:工艺机理研究方面,在多种材料成形过程温度场、应力场演化规律的数值模拟、凝固组织及力学性能分析、已经零件的后续铣削抛磨工艺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经验,已经开发了不锈钢、高温合金、TC4、ZL101等合金的同轴送粉增材工艺及再制造工艺,相关成果已经在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等领域获得应用。
WX20190321-122937.png

典型结构件

5、过程温度场检测:开展了金属粉末激光成形过程检测与控制展开研究,建立熔池温度和图像测量系统,实现了基于不同波长熔池红外辐射图像的比色测温方法;建立了一套单 CCD应用线结构光测量熔覆层厚度系统,建立了激光熔覆高度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实现了基于 kalman 滤波的熔覆宽度检测方法;结合模糊逻辑规则对 PID 参数实现在线自动调整,实现系统智能控制。
WX20190321-122943.png

熔池信息测量系统

6、模型数据处理和软件开发:自行开发了激光3D打印三维曲面重构与设计软件、功能梯度材料设计软件、激光3D打印数据处理软件、加工控制集成软件;相关软件、装备已经在沈飞、煜宸、新松、北理工、中科院金属所等单位得到了应用。系统地研究了面向快速制造的异质材料零件三维 CAD 表达方法,建立了完整的异质材料零件三维 CAD 表达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提出一种基于 Loop模式的自适应曲面细分算法,针对激光快速成形数据处理过程中模型分层、扫描路径规划、支撑自动生成等核心技术开展了研究,提出了自适应路径规划方法和智能分区方式。
WX20190321-122948.png

数据处理软件
二、学科带头人简介
赵吉宾,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室主任,辽宁省激光3D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科技部“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研究计划指南编写组专家,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包括:增材制造与激光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视觉测量、CAD/CAM等。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EI收录100余篇,SCI收录30篇;申请和授予专利30余项和软件注册版权10项;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三等奖各一项。

赵宇辉,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辽宁省激光3D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技术负责人,中科院青促会成员,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金属零件激光修复及增材制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先后参与了国防973专题、国家04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点部署及中科院院地合作等项目10余项,在钛合金、高温合金零件激光修复及增材制造的设备集成、加工工艺、过程控制及数值仿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基础及研究经验,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中北大学
山西省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5年以研究中心为依托,经山西省科技厅批准,成立了“山西省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任中心主任为中北大学副校长赵贵哲教授。中心主要从事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的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及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服务,在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合成制备、成型加工、模拟仿真领域,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系统开展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产品及成套工程化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解决共性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WX20190321-162505.png

中心现有固定人员16名,其中教授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协八大代表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1名,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2名,山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山西省青年科研专家1名。

中心实验室面积2600多平米,仪器设备原值1945万元。拥有标准化合成实验室、材料成型加工实验室、分析检测实验室、模拟仿真实验室,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工程化技术综合配套研究开发平台,为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工程化技术开发应用、示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2.   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2.1高性能橡胶功能复合材料研究
针对高导热、低生热橡胶复合材料和高性能红外/电磁波隐身橡胶复合材料开展工作。高导热弹性体可用于军用车辆或重卡胎体材料,以及作为散热元件应用于电子器件中;低生热天然橡胶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传输带、坦克、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国防等各个领域,如制备实心轮胎、负重轮等;高性能红外/电磁波隐身橡胶复合材料可提高飞机、坦克装甲车辆、舰艇等军用装备的隐身能力。

2.2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成型新技术新工艺研究
针对树脂基复合材料纤维铺层结构设计与优化、成型工艺控制与优化、复杂结构件成型技术和工艺等展开系统研究,以提高制件的整体性和设计自由度,实现树脂基复合材料复杂结构件的一次整体成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高性能低成本树脂基复合材料复杂结构件的研究及应用奠定基础。

2.3新型高效无卤阻燃剂及阻燃高分子材料研究
针对聚氨酯、环氧树脂、棉织物等高分子材料极易燃烧的缺陷,致力于研究开发新型无卤、高效、低毒的膨胀型多元醇、环膦腈衍生物、功能化纳米粒子等阻燃剂及其阻燃高分子材料产品。

2.4含多种营养元素的生物降解高分子缓控释化肥研发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将植物矿物质营养的关键N、P、K等和植物营养的关键C、H、O有机结合于同一高分子链上,研制出多种生物降解有机高分子缓控释肥,真正实现了各种营养元素的均衡释放、平衡吸收、有效利用,肥料利用率可由目前常规化肥的30%~35%提高至80%以上,有效解决了流失化肥给土壤、水体、大气造成的污染。

2.5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模拟仿真技术研究
主要利用分子动力学等实现高分子共混体系的微-介观跨尺度模拟,以从微观角度揭示共混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为高分子共混物的配方设计、结构设计、性能预测及制备加工提供理论指导。

3.   主要研究成果
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4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欧洲和日本发明专利各1项,受理中国发明专利49项,完成专利技术成果产业化15项,研制并生产的43种新材料或新产品已经在新型武器装备或民用领域得到应用,团队受到国庆60周年阅兵嘉奖。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于2000年,以汽车制造业中的关键材料及工艺为研究重点,从事基础理论、汽车新材料、成型技术及加工工艺研究。实验室主任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蒋青担任,中科院院士冯守华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向上的研究队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11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4人。

根据汽车材料发展的前沿与基础及应用研究的现状,实验室确定三个符合我国汽车工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方向。功能材料及新材料开发基础研究 、金属材料及成型工艺研究、非金属材料及应用开发。


实验室的三个研究方向:
功能材料及新材料开发基础研究 (方向带头人: 蒋青 郑伟涛)
金属材料及成型工艺研究 (方向带头人: 姜启川 李明哲)
非金属材料及应用开发 (方向带头人: 连建设 张万喜)

实验室开展了以下的研究工作:
  • 在汽车新能源和汽车自动驾驶等汽车前沿领域,开展了储氢材料、储能材料放氢、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和传感器电极的研究,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 汽车材料轻量化,开展了镁合金、铝合金、塑料和高强度钢在汽车零部件上的应用研究,大量在汽车行业试用和应用。
  • 提高传统材料性能和改进及先进加工制造技术,取得和正在取得重大成果和效益。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
3D打印创新实验室

中科院3D打印创新实验室以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的高性能3D打印系统为技术支撑,以教育部“中小学创造力”总课题组为理论指导,整合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培训认证内容资源,横向联合中国创造力大赛及“钟南山创新奖”评选委员会,覆盖各级中小学、培训机构,形成一套理论与实践并重、兴趣与成果共有的“创新校园”整体解决方案,于2105年11月正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及与共建。

强大的技术支撑
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围绕3D打印技术、3D打印材料研究、3D打印软件开发三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发展成为国内以及全球范围内领先的3D打印研究和应用开发中心。

WX20190321-165227.png

丰富的产品应用
面向教育行业推出的高性能3D打印机,全封闭设计,能很好地控制成型室温度,提高打印精度;加装“空气过滤系统”,为学校师生提供专属的安全保护。

WX20190321-165233.png


专家顾问
李耀棠:
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工业3D打印理事会发起人
广东省3D打印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
广东省增材制造技术及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

1984年中山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新能源技术、光机电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990年至1991年曾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任流动研究员,从事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

近年主持多项省级重大工业攻关与装备产业化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专利10余项,发表国际、国内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前兼任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电子专用装备制造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制造业信息化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李伟良:
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  研发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1989年中山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9-1998年:中山大学激光与光谱学研究所、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长期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85攀登计划课题、广东省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了一项广东省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95攀登计划子项目和一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的研究,一共发表学术刊物论文20篇;

江志伟:
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
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先后参与或主持中山小隐水闸自动化综合项目、广州开发区小区燃气自动控制项目、江门建行太阳能供热制冷自动控制项目、肇庆风华公司片式电容四参数(容量,损耗,漏电流,耐压)测试分选仪自动控制项目、深圳华石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小型交换机和路由器项目、笔记本电脑项目、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3D打印研发项目。

叶世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工程师,3D打印中心副主任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控制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5月至今一直在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工作.

主要负责工作有:
3D打印机械结构设计、3D打印运动控制设计、3D打印电气设计等。
参与多个重要项目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研发。

张海强:
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工程师,硕士研究生
毕业于江苏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7月至今,在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工作有:从事3D打印领域SLA和FDM系列设备以及SLA周边设备的结构设计,设计了3个型号的SLA设备,并全部投产,FDM正在研发。

杜俊斌
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工程师,硕士,机电工程师。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主要从事自动化设备硬件系统的研发工作,对3D打印机产品机械结构的设计有较丰富的经验。

徐文
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硕士研究生
毕业于湖南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7月至今,在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3D打印领域计算机软件编程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
3D打印技术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是西安交通大学与青岛市政府、胶州市政府联合共建的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隶属青岛市高教工委和青岛市科技局共同管理。西青院的主要职责是西安交通大学注入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在青岛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实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一体化联动发展。          

西青院针对企业发展需求,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先进技术,为将企业需求与西安交大优势技术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主要的科研领域有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力技术与装备、营养与健康工程、网络化控制系统、环境保护、现代企业管理、现代物流与传媒技术等。西青院首个公共研发平台-先进制造系统工程基本建设完成,将在先进焊接技术推广、产品数字化研发与制造、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产品质量与服役性能监测等方向进行创新研究。

实验室简介
3D打印技术实验室是率属于青岛市公共研发平台下的子平台,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团队领军人物为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涤尘教授。实验室现有三个研发中心:桌面3D打印技术实验室、光固化3D打印技术实验室和金属3D打印实验室。

3D打印实验室以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产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3D打印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方向,以提高3D打印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为驱动力,以3D打印技术、工艺、材料及成套装备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以及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在3D打印装备与应用方面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提升青岛市3D打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3D打印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青岛3D打印产业发展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3-16100Q0431N35.png


山东大学
工程训练中心快速成型项目

内容:快速成型是一种先进制造技术、它集成了CAD技术、数控技术、激光技术和材料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该项训练主要是介绍快速成型发展历史、学习快速成型制造的原理、了解与传统加工方法的区别,通过快速成型的应用实例了解各种工艺方法及其工艺设备。
*叠层制造快速成型
*选择性烧结快速成型
*光固化快速成型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中德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建立起来的实验室,是集教育、理论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及工程应用于一体的研究机构。实验室包括焊接与激光制造研究所、智能化焊接与材料精密成形研究所、材料改性与数值模拟研究所、先进材料与凝固研究所共四个研究所,并拥有一个科技部“激光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71010155903_8610.png

2014-2016年度,实验室拥有固定研究人员41人,客座研究人员1人,专职秘书1人;研究队伍中正高17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实验室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共约150名。 2014-2016年度,实验室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大型企业委托项目等多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各类奖励18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55项。实验室聚焦金属材料加工工程,已形成金属材料焊接、热处理、表面改性等加工工程为特色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发展格局;本着“实论”、“实践”、“实人”的理念,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培养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领域高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WX20190321-170929.png

WX20190321-170940.png

重庆大学
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目前资料缺少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增材制造研究中心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增材制造研究中心自“十一五”以来长期致力于激光增材制造装备、工艺、性能考核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防基础科研、总装预研、中航产学研、航空科学基金及企业委托课题支持。现在职工14人,在学研究生30余人。先先后获得2015年度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超声场下增材修复技术”、2017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性能金属增材制造工艺与装备”、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研究成果已在某3代重型战机、4代隐身战机、先进航空发动机等重点型号承力结构件增材制造/修复方面成功应用,保障了批产和科研进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提出基于分区扫描成形的大型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方法
激光沉积过程中剧烈的、循环加热/冷却条件下,在零件内产生分布及演化极其复杂的应力,导致零件严重翘曲变形甚至开裂,是制约增材制造的首要技术瓶颈。提出基于分区扫描成形的激光增材制造工艺方法,通过反馈沉积层面温度分布,动态规划激光扫描轨迹,显著减小沉积过程温度梯度,降低热应力、约束应力和晶格储存能,离散成形过程的残余应力,有效地控制沉积过程零件的变形和开裂,提升工艺稳定性,拓宽工艺窗口。取得相关发明专利有,(1)一种适用于大型金属零件的激光增材制造方法,专利号:ZL2016 1 1087366.2;(2)一种增材制造与再制造快速路径规划方法,申请公布号:CN107856309A,申请号:2017110767530;(3)基于红外测温图像的金属激光沉积制造扫描路径规划方法,专利号:ZL 2012 1 0544639.7。
WX20190322-093256.png

WX20190322-093301.png
(a)分区扫描轨迹规划 (b)增材制造毛坯 (c)精加工零件

提出特种能量场融合激光增材制造技术
提出超声场、电磁场等特种能量场与激光有机耦合的在线精准调控冶金组织的方法,达到调控熔池冶金行为,对成形过程中熔池的元素扩散以及晶粒形核长大行为进行实时干预,减小制造过程残余应力和气孔、裂纹等冶金缺陷、细化晶粒、均匀成分,提高制件力学性能。取得相关发明专利有,(1)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辅助超声振动锤击装置及方法,专利号:ZL2016 1 1077442.1;(2)基于局部热处理的金属件修复后去应力和校形方法与装置,专利号 ZL 2014 1 0348766.9;(3)一种激光修复用超声振动耦合装置,专利号:ZL 2013 1 0064172.0;(4)辅助钛合金激光沉积修复的线圈式电磁搅拌装置,专利号:ZL 2014 1 0010811.X。
WX20190322-093309.png

WX20190322-093315.png
(a)
超声振动装置  (b)电磁搅拌装置

研制高性能金属增材制造成套装备
针对大型整体结高质高效制造需求,创新性的提出动态惰性气体保护方法,突破设备限制,可成形超大尺寸构件、进行外场制造。全面突破了激光沉积制造工程化装备的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等技术。取得相关发明专利有,(1)一种用于激光增材制造的模块化箱体,专利号:ZL 2016 1 0594603.8;(2金属零件激光沉积修复局部惰性气体保护装置,专利号:ZL 2014 1 0536458.9;(3)一种金属粉末激光成形系统的金属粉末送给装置,专利号:ZL 2007 1 0159206.9;
WX20190322-093322.png
WX20190322-093327.png
WX20190322-093332.png
(a)光纤激光增材制造装备 (b)CO2激光增材制造装备 (c)机器人激光增材制造装备

开发界面友好功能强大的增材制造工艺控制软件
具备模型导入导出、显示编辑、分层切片、扫描填充和后置处理,可输出多种主流数控系统和机器人数据格式。最突出功能是(1)设计并实现的分区扫描算法,具备交互式逐层分区操作、网格式快速分区、分区操作结果可反复自由编辑、区域扫描顺序编排方式。(2)人机交互及多层批处理式自动扫描轨迹填充:自定义任意角度的平行线填充、弓字步交错填充、轮廓边界环偏置填充、混合填充。(国内数十家用户安装使用)
WX20190322-093338.png
WX20190322-093344.png
(a)软件界面 (b)多种分层切片方式

WX20190322-093349.png
(c)交互式分区和自动分区 (b)多种填充方式

提出了小中大试全流程性能考核和评价方法
建立从试片级性能测试、典型件模拟环境测试到全尺寸件综合性能考核的小中大试全流程的性能考核评价方法、制订从工艺到装机应的全套技术标准和规范,为全行业应用打下技术基础,已完成钛合金、铝合金、高温合金等三类材料近100件增材制造/修复零件装机应用。制订的标准有

WX20190322-093355.png

(a)小试 (b)典型件测试 (c)全尺寸件测试 (d)发动机机匣增材修复

WX20190322-093402.png

WX20190322-093407.png
(e)主承力梁增材制造 (f)叶盘增材制造
南京增材制造研究院

“南京增材制造(3D打印)研究院”是在江苏省政府领导下,由南京市江宁区政府与卢秉恒院士共同发起创建的一个专门从事“3D打印技术、装备及应用”的科研和成果转化机构,成立于2013年12月8日,位于“南京紫金(江宁)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园区内,实行企业化运作。“南京增材制造研究院发展有限公司”是“南京增材制造(3D打印)研究院”的依托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人民币。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教授担任“南京增材制造研究院”院长,研发团队包括专职研发队伍80余人,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的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余人,同时聘请了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单位和知名企业的专家、教授和艺术家30余人担任技术顾问、导师或兼职研发人员,教授5人,形成了一支专业、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开发队伍。

南京增材制造研究院参照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技术研究院”模式运营,官、产、学、研相结合,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四位于一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标,汇聚吸纳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积极开展“3D打印技术、装备及应用”的科学研究并进行相关产业化技术研究,力争建设成为中国增材制造领域最强的研究基地,在南京打造一个3D打印的“人才高地、技术高地和产业高地”,成为增材制造技术创新的摇篮、产业化技术供给的源泉、研究成果转化的平台和孵化器,并向社会持续不断地输送高质量3D打印技术人才。

依托“南京增材制造(3D打印)研究院”,汇聚国内外3D打印相关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和行业资源”优势单位,合作建设研究机构和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的机构和平台主要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南京江宁区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基地、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京示范中心、中国航天3D打印研究中心、南京市3D打印科技公共技术平台、全国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专家
WX20190322-114719.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19-3-20 11: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先进制造研究中心
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与先进制造英蓝实验室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激光3d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中北大学白培康3D打印
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精密制造团队激光制造组
南航顾东东团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